张晓艳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潍坊 262200)
患病牛食欲废绝,体温上升,出现严重的贫血症状,皮肤苍白,呼吸速度加快,粪便颜色加深并含有一定的血丝。患病牛的面部、眼部以及全身多数发黄,尿液呈黄色,病情较为严重的大便颜色呈灰白色,同时会伴随着全身瘙痒的症状。血液检查可见总胆红素指标有所升高,并且还会出现食欲降低、淋巴水肿、消瘦、黏膜苍白等。病死牛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肺脏肿胀明显,并且有血斑分布,心肌松软,颜色较淡,新包积液胆液较为浓稠,颜色发暗,膀胱积尿。
可以使用水洗沉淀法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诊断,采集患病牛的粪便作为样本,使用饱和盐水对粪便进行反复冲洗沉淀,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放置于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沉淀物的构成,观察粪便中是否含有虫和虫卵。
利用抽血检验牛胆红素患病牛的指标数值较高,同时观察患病牛眼部有黄染现象,并伴随发热和瘙痒的症状,可以确诊为黄疸。对患病牛注射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后可观察到四环素和土霉素对患病牛有治疗效果[1]。
引发发热性黄疸牛病的有:巴贝斯虫病、支原体病、无浆体病以及泰勒虫病。以上几种牛病除了会引发发热性黄疸牛病外还会有其他特有的患病症状。
牛巴贝斯虫病发病常见于 2 岁以下的幼牛,患病后病畜会有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畜机体逐渐消瘦、衰弱、贫血以及黄疸等症状。牛巴贝斯虫病在发病后严重影响牛只的正常生长,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即使痊愈或者耐过后牛只仍然恢复缓慢。综上所述,牛巴贝斯虫病患病后会严重的影响牛场的正常生产,造成养殖场内严重减产,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支原体病也是一种发热黄疸型牛病,患病牛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双眼流泪、食欲减退、反刍减弱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到患病晚期的时候可见黄疸以及体温降低的症状。急性发病的患病牛病程通常为 5~25d,慢性发病的病程时间通常为 90~150d。
牛无浆体病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 20~50d,急性患病的典型表现是黄疸、贫血、便秘等[2]。
牛环形素泰勒虫病是一个典型的发热黄疸型牛病,患病牛发病急,突然间发热,体温能够达到 42℃,并且呈稽留热,呼吸和心跳速率加快,食欲废绝,停止反刍。奶牛患病会严重影响产奶量,粪便干燥发黑,且含有黏液,有时会含有血液,眼结膜充血[3]。
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对其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泰勒虫牛病的患病牛,肌肉注射三氮脒的治疗效果显著,也可以使用 1.5%浓度的精制马拉硫磷溶液喷洒患病牛全身,治疗效果良好。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病牛,同时采取健胃、补液、强心等治疗措施。
对于巴贝斯虫牛病的治疗,要先对患病牛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高效的药物。皮下注射三氮脒、盐酸吖啶黄等的治疗效果较好。
对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可用的药物包括土霉素、四环素等,用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病情选择用药量。
对于无浆体病的治疗,可以使用金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效果显著。经过 3~5d 的治疗,大多数患病牛都能够康复。
由于牛患病时的发热和黄疸症状是多种病因造成的,且具有传染性,能够导致疾病的爆发,所以,对该病的预防十分关键。
定期对牛群进行健康检测,检测是否有隐性感染的情况发生。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潜伏期受牛品种与体质的影响,对于潜伏期长的疾病或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疾病,不容易被察觉,容易出现误诊或延误病情的情况出现,所以对牛进行健康检测是必要的,及时将患病牛或有威胁的牛进行隔离,能够有效预防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生。
传染性牛病的传播不止限于同牛舍之间,还可能通过运输、工作人员衣物、设备共同使用等方式进行传播,所以要加强日常饲养中对卫生的管理,定期清洁消毒牛舍以及所用的器具设施,运输车辆等公共设施使用暴晒等方式进行除菌消毒,尽可能的减少病原体的威胁。
牛舍内的粪便能够为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存活提供有利条件,要及时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一种对牛的正常生长发育水平影响较大的疾病,患病牛会出现持续高温、尿液颜色发黄、皮肤发黄等症状。对于该病的治疗,需要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对症治疗,该病的预防十分关键。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对牛舍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测牛群的健康状况,将该病的患病率降到最低,以保证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