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秋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朝阳 122500)
奶牛乳房炎又称乳腺炎,这种炎症的发病率比较高,并且发病范围也比较广,是一种由化学、物理或者微生物等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炎症,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乳房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有效控制奶牛乳房炎,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减少经济损失及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0%以上的奶牛患乳房炎都是由于大肠杆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奶牛乳房炎的影响最为强烈,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奶牛养殖场。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力,通常在奶牛乳房炎发病的高峰期感染奶牛,被感染的个体大多数情况下发病较慢,并且具有复发率高以及治愈困难的特点,给奶牛的养殖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真菌、细菌以及病毒等都是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其中细菌是最为主要的致病菌。根据相关报道,在奶牛乳房炎的病例中检测出了除金黄葡萄球菌外的130 多种微生物,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有关的细菌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传染型和环境型。传染型细菌以化脓性假单胞菌、金黄的葡萄球菌、支原体以及无乳链球菌为主。环境型细菌主要是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以及绿脓杆菌。在奶牛养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对奶牛的乳房炎疾病进行严格的防控,所以了解并鉴定其致病病原体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奶牛的乳房炎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亚临床型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其中亚临床型乳房炎也称作隐性乳房炎。在奶牛的实际养殖过程中,临床型的乳房炎是比较容易通过肉眼的观察来实现诊断的,所以对于亚临床乳房炎的诊断是研究的主要课题。目前,亚临床型乳房炎检测方式通常存在耗时较长、假阴性结果多并且灵敏度不高的特点。在实际投入应用的鉴定方式中,微生物培养是一项黄金标准,尽管抗生素对于生物体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对病原菌的鉴定并不稳定,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所以在培养乳房以及乳汁等样品中,微生物培养的鉴定方式出现了25%~55%的假阴性。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针对传统鉴定方法的缺点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以期望实现对奶牛乳房炎进行更好的防控。比如大量关于纳米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以及红外技术的研究相继开展,并且陆续在该领域内应用。但是目前的检测技术仍然存在缺点,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才可以更好地在奶牛乳房炎的实际防控工作中发挥作用。在一些新兴技术中,被兽医以及人医领域都受到重视的是实时荧光多重PCR 技术,该技术是目前诊断奶牛乳房炎最合适的替代方式,具有准确、快速、高灵敏度以及高特异的特点。
根据相关研究,证实了致病因子的毒力对乳房炎的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确定乳腺炎与相关促炎因子的具体作用原理。由相关报道可知基于对生物体DNA 识别,将已知物种的光谱与参考数据库进行对照,可以将关系相近的物种区分开。除此之外,大量研究证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是调查流行病与污染源追踪的一个有力手段。基于该系统的技术一旦被建立,就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准确地实现乳腺病原体的检测,以此来实现对乳房炎进行及时的诊断。
奶牛在发病与治疗前的行为变化也是诊断必不可少的关注因素,研究发现奶牛的总体活动与采食量在出现症状的前几天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可以将这些变化作为检测的指标。目前有学者研发了一个自动监测系统,这种系统可以记录反刍动物的自身健康与活动。另有一批学者也发明了一种智能监控方面的监测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在发病前几天对奶牛的诊断,但是要大量应用于实际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与特异性。
使用常规的检测方法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时可以使用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LAMP(环介导)等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检测核酸以及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PCR可以检测病毒与霉菌,并且可以检测出抗性基因。多重实时的PCR技术可以对DNA 进行定量分析,用50℃去污染3min,95℃预变性3min,95℃11s 扩增并且65℃42s 退火等进行40 多个循环。LAMP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将靶基因扩增,可以实现65min 内准确有效地检测出病原体,特别适用于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奶牛乳房炎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损失。在诊断奶牛乳房炎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在蛋白重组与基因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多重实时PCR 检测是比较有效的检测方式,但是对其推广不够,因此,有必要将这些有效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实现奶牛乳房炎的有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