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梨平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沙 417000)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调整的时期,未来的发展也必然会放慢步伐,这就是“新常态”的意义。习近平在2014 年5 月在河南进行考察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表明中国在这个阶段处于一个与以往状态不同的但是相对稳定的状态,面对这样宏观的市场环境,每个经济体都应当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因此,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内部审计应当积极地顺应经济形势,重新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定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较为独立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机构,不仅要保证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完整并且可靠的,还要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目前,内部审计逐渐转为以风险导向为依据,并且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上。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而不再是等到问题发现时才寻找解决方案。新常态的内部审计不仅仅要对此加以注重,还要对新常态下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予以把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进行创新。
传统的内部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会计资料,针对其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进行审计,也可以说财务审计是传统审计的基本和落脚点。内部审计的出发点是财务领域方面的会计资料,然后是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合法以及是否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而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原因是考察企业的各个部门是否保证了资产的完整性,收入和支出是否符合企业的规定,信息是否真实等等,缺乏对企业的财务领域之外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也没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关于企业潜在风险的防范问题。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是具有局限性的,企业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创新。
前面已经叙述了,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主的,但是要知道,财务信息只是企业对经营结果的一个反映,因此必须要等到企业的一个项目经营之后才运用会计资料进行反映。因此,传统内部审计的时间是企业在经营项目结束之后才可以进行,不满足时效性的要求,简而言之,传统的内部审计只能对企业过去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具有非常明显的时效性。而且,事后的内部审计难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以及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以及及时的评价,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错误的过程必然导致失败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一旦严重可能使项目中断,使得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的时效性较差,很难在内控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从而防止以后更大错误的产生。
在会计电算化普遍普及的情况下,表面的会计错误逐渐减少,内部审计已经逐渐从以前的差错防弊的职能角色转变为“内部经济警察”,难以对企业的所有层面和细节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对于动态管理工作也难以配合。内部审计职能只有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才可以适应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内部环境,才可以满足企业的经营需要,从而使得企业可以保持其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传统的内部审计仅仅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对于处于新常态的宏观环境的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职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在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上再赋予其服务职能。新常态下内部审计不仅仅要求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提供有效的监督并对其内控效果进行评价,还要为企业提供促进收入、节省支出并且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服务。在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中,要科学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融合到企业的近期目标中,对企业既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风险性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做好内部审计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方面的工作,加强内部审计的三个服务因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相关服务。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企业的业务工作提供指导,确保业务的流程实施与制度相符合,这一点也是内审的职能划分方面较为重要的改革;其二是内审是由企业的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直接领导,其工作请示和结果呈报都不经过其他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其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应当积极进行教育培训,新常态下的宏观环境非常复杂,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积极地学习内部审计的新知识,对于企业在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
从内部审计的整体来看,监督和服务两个职能是不可区分且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说内部审计的工作就是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的。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体现在内部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在制度上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是符合规定的。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是在内审工作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运营提供指导性建议,从企业这个整体上看待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内部审计实现这两个职能时要注意“控制可优化”,对企业的内部结构的素质进行提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传统的内部审计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予以审计,不仅涉及的面非常窄,还缺乏审计的时效性,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也被称为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但是目前,审计的职能不再仅仅是对财务这一小部分进行内审,还需要加入非财务部分进行审计,而且要做到两者并重。效益和管理审计是需要在对企业全面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企业面临的机遇提出规划,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防范。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分析,确定内部审计的项目与实施项目所需要的审计方法,从而为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关的指引。如果企业拥有子公司,那么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注意对内审的财务和经营两方面的审计工作,一旦子公司的高管离职,离职审计必须开展,不仅仅针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还要对其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审计。这些审计与传统审计都具有很大的差别,囊括的审计内容更加繁杂。
传统的内部审计仅仅注重审计而忽视了专项审计调查,这两种审计内容是各有特点与优势的,针对企业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内审部门开展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取长补短,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将专项审计调查与审计两者相比较可以发现,审计主要是对具体的单位或者某个部门进行审计,工作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对问题的发现、纠正和处理,简而言之,就是对单位中存在问题进行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而专项审计调查则主要对企业宏观环境中存在的普遍性、苗头性以及倾向性的问题,尤其是非常突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这意味着专项调查审计在企业的宏观管理问题上是可以提供较大助力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在企业面临风险方面也可以进行防范,从而促使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效用,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助力。这两种类型的内部审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审的专业人员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其专业水平,这对于未来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审计职能的再次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企业未来的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石。
在新常态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活动逐渐转为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需要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工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科学以及全面的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审计应当不断地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这样不断追寻进步的态度才可以使得内部审计的经营管理职能可以顺利地运用到企业中去。目前,很多的企业都不再进行手工做账,日常经营的票据流转也逐渐消失。随着ERP 在我国企业中的大幅开展,使得公司的生产线的生产状况、销售情况、物资管理以及财务核算等都在该系统中运营。这样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运用于此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了解甚至掌握计算机辅助技术,不然就会使得内审人员的工作开展出现举步维艰甚至 “打不开帐”“进不了门”等尴尬的局面,在实践操作中失去内审的意义。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而不是一遇到计算机辅助技术就向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询问,这样会使得内审工作失去独立性。内审人员掌握计算机辅助技术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计算机用于审计工作中虽然可以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简而易行,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在内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将计算机与人工结合起来,对于大数据的运行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于需要分析的部分采取人工进行,这样才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内部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