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语境下,地方媒体扮演的“智慧”角色

2020-11-26 19:02张雅丽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杭州景区智慧

张雅丽

摘要:知识付费的语境下,读者、用户、市场对于“专业知识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旅游产业身处后疫情时代的特殊环境下,旅游新闻是时候突破“小新闻”框架,不能再局限于“以受众为重点、以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而是要重点突出媒体所具备的沟通互动、调查分析、建言献策的“智慧”角色,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行业发展之间的宏观研究。

关键词:知识付费语境下:地方媒体:乡村旅游报道

一、脚踩土地、扎根基层的采访永不过时

大众传播时代,新媒体正盛,传播渠道不断拓宽,文化、旅游、体育等板块的传统新闻标签和刻板印象早已被打破。以《杭州日报》关于《乡村旅游·杭州实践》的系列报道为例,分别从乡村旅游业态、民宿业态、景区村庄、行业建言等方面,上连“天線”、下接“地气,对当下杭州乡村旅游领域进行深度调查与分析,这其中既有曲尽奇妙的案例故事,也有逻辑缜密的利弊分析,提档升级的“智慧”建言被分布在重要的板块上。

聚焦杭州,这是全国首个提出“旅游全域化”并为之实践的城市,杭州的旅游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乡村旅游发展一直处于第一梯队。纵观近五年的乡村旅游数据,堪称后劲十足。根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统计,201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8亿元,而2019年的旅游接待量是9803.86万人次,营业收入82.7亿元。

其实相对于西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60平方公里的西湖,一年游客的接待量超过4000万人次,而整个杭州市的乡村空间巨大,拥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以现在全年的客流接待量来说,乡村空间大有作为。由农家乐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乡村旅游实属后起之秀,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后劲之强,被很多投资者和当地政府认为是朝阳产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乡村振兴必须要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与转型,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农旅融合是突破口,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深入农旅融合,对于提升乡村发展是一条捷径,也是更容易实现之路。

脚踩土地、扎根基层,掌握丰富的素材是系列报道的标配。关于《乡村旅游·杭州实践》系列报道,记者走访了杭州不同区(县市)的13个村落景区。西湖区龙坞茶镇是杭州农旅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加速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原本默默无名的上城埭村,经过旧村改造,完善旅游设施,营造茶园休闲氛围之后,成为杭州西部茶文化休闲度假的重要聚集地。在龙坞茶镇从事农家餐饮生意的家庭,仅餐饮收入,每年每家就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四五十万元。

而在杭州的建德,草莓、柑橘、蓝莓、枇杷等生态农业已成为串联沿线景区、民宿、农家乐的特色旅游产品。粗略估计,建德四季果蔬采摘游的精品旅游线路至少有20条。每年涉及果蔬采摘的节庆活动更是不少于50场。建德平坡谷蓝莓基地负责人邵贤洪对记者聊起生活现状时,滔滔不绝:“最近早晨6点不到就起床了,随着夏季的到来,第一批游客通常7点左右就到了。尽管天气炎热,却丝毫不影响蓝莓基地的客流量。”

从整个杭州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来看,包含了旅游、文创、电商、养老、体育、研学、健康等多个行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多矩阵发展之路,增加乡村旅游有效供给的同时,也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成为杭州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新市场。

二、多平台同步发布,拓宽线索来源的渠道

在《乡村旅游·杭州实践》的系列报道中,报纸读者和网络用户可以清晰看到杭州乡村业态上演“蝶变记”,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游人气;看到民宿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拓宽致富路 、乡村“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的积极作用;也能看到“政策红利”频频释放,对乡村旅游护航效应……

广阔的乡村旅游产业准入门槛低、资本升值空间大,甚至未来土地流转的盈利空间或可操作空间巨大,以至于在传统行业下行的当下,大量资本涌入乡村旅游市场,使它成为时下最为火热的投资方向之一。受到资本的青睐,乡村旅游综合体、民宿等休闲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在周末或法定节假日,杭州的乡村旅游度假市场都呈现出强劲的爆发力。然而,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但火爆之中也存有隐患。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观农家景的粗放型旅游消费阶段,游客只能停留在一次性的产品体验中,重“农家味”却不能脱俗,民宿遍地开花却少了精品,以至于经历一哄而上的风光之后,难免会后续乏力。

挖掘火爆之后的隐忧是系列报道的标配,此时局限于“小新闻”层面显然不够。在后疫情时代的旅游新闻宣传报道中,一方面要帮助行业在直面现实中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整组报道更接地气,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的方式,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上同步发布,凭借更多渠道、平台,加强与读者、用户的互动,以便收集更多问题和建议。

报道的多渠道推进突出了新媒体时代媒体注重交互和即时的特点。各平台的反馈也各不相同,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用户反馈不只有点赞或参与投票,报道吸引了行业专业人士来参与讨论并发来私信,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同质化是读者、用户反馈中最多指出的问题。确实,有的乡村,游客去了还想再去,而有的乡村,却因为与其他乡村无异,游客去了就不想再去。这与乡村旅游产品“千村一面”的同质化业态有很大的关系。乡村旅游要留住人的神、留住人的胃、留住人的脚步,绝不能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需要关注人、文、地、景、产等多重要素的组合,缺一不可。

系列报道之《“第三空间”的消费需求能否被有效激活?》的篇章中,引用了杭州淳安临岐镇以中药材走出了特色精品化之路的案例,取自新浪微博的用户私信。经过记者采访核实,该网友所提供的案例确实具备借鉴意义。与淳安千岛湖旅游景区仅1小时车程的临岐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5万余亩,年中药材交易额突破了3亿元,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山茱萸、覆盆子、前胡、黄精、重楼、三叶青等“淳六味”地道药材,年中药材交易额突破3亿元。半夏村药农仅靠一味覆盆子,去年春天就卖出2800万元。

三、善于智慧总结,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第一,人作为乡村的主体,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对象关键是原住民,然后才是建筑、环境、田园等风物,只有注重原住民的发展,才能为保持乡村特色奠定基础。

第二,任何旅游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进行天马行空的延伸与想象,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和生态优势,项目要接地气还要能落地。

第三,文旅融合的当下,要注重文化力的打造。西湖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一次又一次的到访,除了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备文化气质,游客的每一步都踩在文化上。乡村旅游规划中,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显得尤为缺失,“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的乡村旅游,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区变得苍白,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第四,创新是关键,只有创新才能唤醒乡村旅游消费。创新是多方面的,大到乡村整体规划、打造旅游IP,小到乡村景区的指引牌的设计。以杭州临安为例,面临提质升级的迫切考验,临安考虑整个村落景区的整体运营,探索出8个村落景区签约运营商模式,致力于把村落景区打造成兼具村落味道与旅游业态的乡村新社区。

第五,丰富的业态,打造多元化的乡村。这其中的多元化,应该包括旅游产品和产业互动两方面的内容。借“后峰会、前亚运”的契机,杭州的旅游国际知名度得到提高,乡村旅游业态和发展趋势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市场或短途游市场,而是要具备国际视野,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趋势了,必须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设置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全球游客的需求。

第六,立体化推广,拓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路径。近两年,杭州的旅游品牌频繁亮相国际舞台,在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名录后,世界旅游联盟总部(WTA)也永久落户杭州,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更要依托自身优势,向全球推广,树立自己的品牌。桐庐被外国游客称为“龙猫般的宁静世界”,这样的金字招牌可以进一步擦亮,在民宿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多渠道推广旅游产品。建德果蔬乐园由专业团队进行品牌整体设计,建立视觉识别系统,所有基地采取统一规划,搭建品牌风格的一致性,又凸显区域文化和农产品特色,并导入国家A级景区标准,商业化推广,现在已经成为杭州乡村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

四、结语

《乡村旅游·杭州实践》系列报道,是一线记者发挥采访职能和智慧力的综合体现。旅游新闻看似是不具备时效性的软新闻,却通过选题的深入挖掘,重视议题设置,在深度调查中发现矛盾,让碎片化的素材经过系统化的整合,使整组报道能够同时兼顾信息量、知识性和实践性。尤其在知识付费的语境下,市场、行业和政府都呼唤有指导性意义的信息,而该报道正是試图通过 “智慧”之力,对行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参考。

猜你喜欢
杭州景区智慧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摘牌”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杭州旧影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