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产业、空间资源和文化认知等各要素都呈现出全面的流动与循环的特征,新时期的乡村规划要立足城乡融合为前提,一方面匹配乡村发展的多元需求,并以系统性和动态化思维做好空间准备;另一方面乡村规划应允许对接时代技术发展,更真实地还原乡村问题;同时用更有趣方式进行乡建行动。通过规划编制,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空间和需求是永恒的,未来的乡村规划要在永恒的变化中,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需求与欲望的关系,实现更好、更长远的乡村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技术;应对策略
一、国土空间规划新视阈下乡村规划的变革及需求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变革对中国特色的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思想由发展规划向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保护规划过渡,强调节约、保护优先,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规划内容由乡村聚落空间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变,整合乡村空间和不同学科再回归空間,探索乡村地区发展的新范式。规划主体由城乡规划师为主向多学科融合下的乡村规划参与发展。乡村规划的内涵由单一的空间布局向关注乡村权属视角下的乡村空间规划转变。乡村规划的作用也逐渐向实用化转型,通过规划,发挥农业、农村的多样化功能,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利用消费逆城镇化的机会,让乡村为城市居民消费、休闲提供一些载体、平台,增加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重塑城乡关系。
二、乡村规划的主要任务及技术体系
(一)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
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主要有以下内容:确定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和定位,研究乡村建设的近期决策和中长期发展策略以及乡村发展定位;确定乡村体系规划,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乡村人口空间流动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将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研究乡村土地利用管控要求,确定乡村各类用地规模总量和布局;确定村域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村庄资源,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构建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体系,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指引,确定乡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等设施的总体布局、建设规模、技术选型,研究农村生活圈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编制乡村风貌规划指引,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编制村庄整治指引,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要求,提出相应重点整治项目、标准和时序;制定乡村分阶段发展计划。对乡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科学布局,分类、分时序制定村庄发展指引,指导乡村建设。
(二)乡村规划技术框架
根据新时期乡村规划特点的分析,将乡村规划技术框架分为规划目标界定、规划策略确定、规划方案制定、规划实施4个主要部分。规划目标界定是要在充分分析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明确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突破点;规划策略确定是指在明确规划目标的前提下,统筹安排规划内容的逻辑顺序,确保规划内容与乡村发展既定目标的协调一致;规划方案制定的重点是明确乡村规划的具体组成内容,编制的内容既能够呼应乡村建设的目标,又能与其他部门规划进行有效衔接;规划实施的重点在于公众参与机制、规划实施机制的制定和落实,发挥乡村规划对乡村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编制策略
(一)底线思维的生态空间管控
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规划首先需要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在城乡生态系统总体要求下,以生态文明和底线思维为指导思想,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建构乡村绿色生态网络,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组合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生态网络系统。在乡村规划中,要划定好生态红线,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做好生态环境的修复等工作,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二)结构变化的人口规模预测
乡村规划是一个做减法的规划,乡村规划中的人口规模应结合人口的流动做出科学的预测。目前,尽管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带来乡村人口减少和人居空间“总体收缩”,但随着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及城市资金、资源向乡村大规模的回流,以市场为动力将逐渐开启与之相应群体的人口回流,这些回流效应将对我国未来的乡村人居空间发展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一方面导致乡村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乡村人居空间的主导发展力量不再是单纯的农业人口组成的农村社区,而呈现出更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应结合乡村人口的结构性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
(三)基本农田保护的用地结构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要做好与原有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和交通、环保、现代农业、旅游等专项规划,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保证基本农田数量足、质量好、能保住,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不允许调整,全力以赴守护耕地资源“底线”。规划用地结构布局中的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并重,做到“划足、划优、划实”,尤其是新划入的基本农田必须符合基本农田划定要求。
(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以城乡均等为指导,通过城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做好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合理确定规模,实现共建共享,坚持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实现均等化布局。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应突出区域统筹与共建共享,共同品质,按照配置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实现补缺适建,强化设施的区域与镇域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实施、适当预留发展用地的原则,与周边小城镇和村庄统筹考虑,联建共享,通过分析比较选定设施类型,并结合服务半径进行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点。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布局,为乡村地区系统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五)结构转型的乡村产业重构
产业规划将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乡村产业体系的选择应结合村庄的区位条件,充分发挥和挖掘村庄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特色等资源禀赋,准确定位,科学决策,突出特色,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规划,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结束语
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辅助,城乡地区空间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及资源配置效率,对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重塑城乡关系,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构建城乡协调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空间规划既有经验及相关手段研究[J].孙明峰. 低温建筑技术. 2019(12)
[2]地理国情数据辅助于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的探讨[J].刘权毅,詹庆明,刘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