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振堂
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装配式建筑是指部分或者全部的构件均在工厂完成,将其送至施工现场组装完成后形成的建筑。通常情况下,事先在工厂加工施工组件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污染。凭借巨大的优势近年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施工单位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但是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要点较多,其施工顺序和设计较为复杂,结构与现浇结构如何保证紧密连接是施工的重点。因此,明确和掌握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及要点尤为重要。
装配式建筑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可以在施工现场有序管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施工效率,且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总的来说,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提升施工效率:建筑构件的批量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加工制作时间,精简了工程施工环节,待预制的施工组件完成后可以直接投入到施工中,整个过程降低了成本投入,提升了工程施工效率;②提升资源利用率:装配式建筑所预制的构件是在机械化操作基础上加工操作完成的,与人工加工制作相比,标准化的生产直接降低了因加工错误操作所导致的材料浪费问题的出现,最大化的提升了材料的利用率[1];③保证工程安全建设:预制完成后的组件可以直接投入工程,装配人员只需要按照标准进行装配操作即可,避免了高空作业或者露天环境下操作的安全隐患问题,有助于提升施工安全性。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但是其施工流程与设计较为复杂,而且对施工现场组装质量要求较高,需要积极做好较大数量构件的处理工作。因为组件均需要从工厂运输至现场,运输安全和现场储备也尤为关键。另外,在吊装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设备特点和组件构造合理开展施工,避免在吊装过程中损坏构件。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时需要在现场使用灌浆工艺,如何有效提升预制装配式结构和现浇结构的密封性和稳定性对于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尤为关键。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时需要对其缺点和需要注意的要点做到全面把控,发挥技术优势,以此确保施工质量。
窗体预制是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内容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预制窗体的质量,需要做好细节上的控制,尤其是需要注意窗体中预留螺母的位置,确保窗体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具有稳定性。另外,在安装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施工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将窗体和作业面的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窗体构件可以与墙体的螺栓相对应,需要与实际施工要点相结合,及时依据施工条件对窗体方向进行调整,以此确窗体安装质量。
在叠合板的预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和标准加以控制。施工过程中务必保证叠合板与作业层之间的距离处于合理范围,保证定位的准确性,遵照施工要求调整预制叠合板的安装方向,最大限度减少施工误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开展预制吊板安装过程中,为了避免吊板相互碰撞问题的出现,施工人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预制叠合板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材料破坏和浪费的情况。为了对预制叠合板吊装安装的紧密性实现控制,还需要使用标准化的方式妥善安装。吊装过程中对底部进行临时支架设置时需要保证临时支架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50mm,待整个吊装工作完成后即可以逐步拆除临时支架。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的48小时需要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0%以上时可以逐步拆除下一层支架,保证和提升叠合板安装质量[2]。
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直接关乎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这让要求必须对预制内剪力墙施工质量加以严格控制。具体重点注意的要点有两点,一点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紧固,保证预制构件之间可以紧密连接,避免出现紧固件松动情况的发生,此过程中可以在室内剪力墙之中置入一定量的钢筋,并将水泥砂浆灌入至紧固件孔当中,以此提升装配式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另外一点,在预制装配式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紧固件的合理设置,便于后续施工[3]。
在预制柱安装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垂直度的调整工作,为了确保柱、承台及梁可以与其他柱连接工作有效开展,需要将型钢设置到端部位置。而在预制梁安装过程中重点做的工作是加强管控,确保吊装梁的受力可以均匀分布,避免吊装过程中出现预制梁开裂的现象。同时可以使用型钢辅助的方式确保构件之间连接具有及时性和安全性,并提升整体构件的受力性能。除此之外,为了保证预制梁与预制柱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施工人员需要做好固定工作,将钢板、钢筋设置到预制梁的两端,以此增强梁受剪力、受弯能力。
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的一种新型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节能性和美观性突出,实践应用价值显著。随着建筑行业施工效率与质量要求的提升,在应用装配式施工技术时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完善和交流,克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缺点,优化施工流程,以此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另一方面需要重视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大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强化技术本身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扩大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以此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