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65
为了保证地面建筑物的稳定性,一般会通过加大地铁车站的埋藏深度来减少相应的影响。鉴于当前的情况,地铁深基坑的施工应该兼顾多方面的问题。一些问题被媒体披露,给企业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直接阻碍地铁深基坑施工的正常运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整体的工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应该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减少深基坑降水问题带来的影响。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工程研究热点,深基坑降水问题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点内容。从以上的情况来看,需要从工程实际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这对于地铁深基坑施工技术的提升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会以地铁深基坑降水施工作为重要的研究点,通过多样化的控制手段,寻求全新路径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1]。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外侧设置了地连墙和三轴搅拌桩落地式止水帷幕,并将其深入到了弱透水层黏质粉土当中,降水作业预计降低地下水位到结构底板下1m 左右,这样可以对黏质粉土和粉质黏土当中的粉砂和孔隙潜水进行有效的疏干。打好降水井之后,在确定粉砂、砂质粉土和细砂土层降水影响半径和综合渗透系数的时候一般采用的单井潜水- 承压水方式。基坑止水则采用止水帷幕+地连墙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止水方式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桩的深度确定为32m,完全深入到了粉质土层当中,粉质黏土层达到了7m 厚度,渗透系数确定为每天0. 04m,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作不透水底板,在具体排水过程中也只能依靠大气降水给予少量的补充[2]。
(1)全面检查排水线路及电缆,应确保各井点处排水通畅,不存在渗漏现象;全面检验电路,以免施工中漏电。降水期间的现场监管工作要落实到位,应安排专员监督降水情况,并加强对各类机械设备的维护,对于电机烧坏等设备故障,需及时分析成因并处理到位,维持抽水的持续性[3]。
(2)降水运行不可独立,应兼顾基坑开挖的实际情况,两者达到相互配合的效果,降水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步疏干,给土方开挖作业营造较为良好的干作业环境。
(3)降水阶段要定期检测观察井的水位,合理降水以确保基坑可维持干燥的状态。对于观察井的水位测量,可由施工单位自制工具,具体方法为:以尼龙绳为主,在其一端系上金属块,剩余一端则与小滑轮连接,通过重力作用带动小滑轮发生转动,使金属块可维持匀速状态下落,当到达水面后由于与水发生接触因此会产生响声,根据该部分绳长的测量结果,即可确定井口至水面的距离,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推算水位的标高。
(4)对于水井无法正常抽水的情况,或是抽出的水逐步呈现浑浊的状态,此时需再次使用空压机洗井,在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周边另外打井。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井口的保护,避免土方开挖过程中产生的渣土落入其中。各水管应紧密连接,每天检查一次,不可出现泄漏。
(5)设置好基坑垫层和桩承台后,便要在原基础上调整抽水量。在基础垫层质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按如下方法封闭观察井:将超出地面部分的井管彻底清理干净,准备干拌混凝土并将其填入井内,检验内部混凝土的高度情况,若与井口间距达到2 m 时即可停止,再向其中填入湿拌的混凝土。此阶段应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易出现井内水外溢现象。
所有的工序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水井的底部进行检测,看其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果发现了问题,应该再次进行洗井工序,直到最终水质达到相应的标准为止。等到所有的抽水试验结束之后,再次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井底勘察,检查周围的环境和前期的施工效果,确认无误之后,才可以开始计划下一步的管路安装工作;结合周围建筑物的具体使用功能,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来应对地铁降水施工的影响。尤其是在应用地铁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的环节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充分对注浆止水效果进行检测。此外,要集中注意力在土体开挖的内容上。保证周围的岩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土层的覆盖,减少曝光的时间。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将获取的数据进行全面处理,提升整体的施工性能,排除地面建筑物的干扰因子。
降水结构一般都属于辅助工程,在降水作业完成之后就会拆除,在切断电源前提之下拆除井下的电缆和水泵,然后利用粗砂对坑外降水井进行回填,地表部分按照原有的地貌进行恢复。基坑中心的降水井回填作业一般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并用钢扪板对上方进行封堵处理,同时还需要恢复好路面原有的电缆和排水管设施,特殊区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废水池的边界范围内,对基坑的范围设定以及开挖工作,无论是开挖三眼浅井,还是修建管井以及一系列的施工工作,都必须注意保持基面的干燥,只有保持基面干燥,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另外,在底板垫层进行浇筑工作时,采取封堵的形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通常来说,地铁深基坑降水施工与地铁深基坑施工两者是同步完成的。所以需要从施工安全上着手,按照设定的工期进行工序的调整,保证各自施工能够顺利完成。此外,还应该时刻关注降水施工的各种情况。以严格科学的标准完善现有的体制,减少施工压力,促进工程施工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