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全面小康“苏州样本”的实践路径

2020-11-26 00:55张原诚
江苏地方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苏州

◎张原诚

(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

提 要: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丰富完善“小康构想”的一个地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小康社会建设试验田的苏州,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发扬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走出不断创新的“昆山之路”,践行开放融合的“园区经验”,谱写出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华美篇章。苏州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经验。

对外开放的窗口——苏州工业园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长三角核心区的苏州,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走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路。小康构想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1983年2 月邓小平的苏州之行,让苏州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试验田。从此,苏州人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让苏州这块小康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并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种好小康试验田:苏州不负使命探路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号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1]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宏大战略构想。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小康目标进行过多次调研与思索。1983年初春,在党的十二大确立“翻两番”战略目标不久,邓小平到苏州调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直观呈现,给全国实现小康目标展示了光明前景。对于邓小平“经济发达地区究竟有没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世纪之问,“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 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2]苏州的回答无疑饱含了为全国小康社会建设探路的时代使命。

1.小康社会建设成效初现。“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3]邓小平调研苏州之时,苏州所呈现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等六个方面的社会图景[4]25,成为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在对中国进行更长远发展规划之时,邓小平置小康社会于由温饱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之梦的实现放在了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由此生成。“三步走”战略完整描绘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 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小康宏图起笔之地,以“首吃螃蟹”的精神,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当之无愧的探路者。20 世纪80 年代,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打破单一计划经济的坚冰,冲破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被邓小平誉为“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了骄人的成绩,使苏州的经济总量急剧增长,此时的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成为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的典型范例。对于邓小平苏州之行时的世纪之问,苏州的实践答案是提前了整整12 年,于1988年就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至1990 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苏州在全国25 个国民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中位列第7,并进入全国36 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800 美元的城市之列,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省定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历史的河流进入新的世纪,“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实现,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总体小康的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还存有一定距离。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确立了中国在21 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省委在对苏州进行深入调研后,要求苏南发达地区走在全省“两个率先”的前列。苏州市委审时度势,做出争当全省“两个率先”先行军的决定。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的苏州,乘风破浪不懈怠,抓住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改革开放重心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全球制造业加快梯度转移的绝佳机遇,凭借紧邻上海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已有的市场流通网络和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积极创办各级各类功能完善的开发区,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硕果累累,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拓全面小康之路。对照江苏省设定的全面小康社会考核指标体系25 个考核指标,至2005 年底,除森林覆盖率1个指标因苏州水面占比高的特殊情况与考核指标尚有一定距离,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等3个指标接近考核指标外,其余21个指标值都达到或超过考核指标。其中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4164 元,比省定目标值高出1.26 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7.8%,比省定目标值高出5.8个百分点。最能代表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值分别比指标高出1.7和4.9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比指标高出11个百分点。苏州实现了一个没有水分、老百姓认可的小康,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先行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关苏州之行的部分内容

3.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第一个百年”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及时指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率先完成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任务后,苏州针对小康社会建设动态过程中存在的可提升空间,扎实做好补缺补短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苏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经济社会发展量质并举,全面提升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2019 年11 月,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显示,苏州的小康经济指数、小康生活指数、小康文化指数、小康生态指数和小康治理指数均达到了A+级,全面小康指数145.81 分,位列全国小康城市百强榜第3位。同时,苏州所属4 个县级市全部位列前5 位。苏州对全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新探索,作出了新示范。

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苏州纳米城

二、逐梦之旅:苏州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小康社会的建设水平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动态过程,随着时代变迁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苏州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也在不断演进中自我扬弃。但是,每个阶段的发展路径都是时代背景下苏州做出的最佳选择,从农转工的“苏南模式”到内转外的“开放样板”,从城乡一体化再到绿色发展之路,苏州都跑在了全国的前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

路径之一:从乡镇工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小康社会是现代化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工业化。邓小平认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农、林、牧、副、渔,还要搞工业。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只知道种粮食、搞副业是不够的。”[4]115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并明确要求“国家对社队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6]面对有利的大环境,苏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经济效益持续提高,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全市经济的支柱。1985 年,苏州乡镇工业产值96.34 亿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1988年,乡镇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占据“半壁江山”。1992 年,乡镇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二”。苏州人从谷场走向市场,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新路。邓小平曾经总结性地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7]

进入21世纪以来,苏州工业发展水平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根据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经济社会特点,针对原有制造业科技水准不高、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情况,苏州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变,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突出研发中心建设,致力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现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为辅,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为战略增长点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发展的能级和层次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集聚高等级、高科技含量、高开放度、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初步实现了从“苏州制造”到“苏州创造”的跃升。作为衡量区域工业实力重要指标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19年达到3.36 万亿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三。2020 年上半年工业产值更是突破15500 亿元,超越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路径之二:从经济国际化到开放再出发。经济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4]1002“要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实行开放政策,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同许多国家在许多方面进行合作,其中包括改造我们现有的企业。”[4]837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苏州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探索全方位开放的发展路径。各级各类服务功能完善的开发区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与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先行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苏州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引擎,推动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外贸、外资、外经齐上,合作、合资、独资并举。苏州迈出经济国际化的大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型经济助推苏州早在新世纪初期,即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经济总量、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苏州人从田岸走向口岸,实现了“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

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020 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以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的苏州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决胜全面小康?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外部挑战面前如何提升自身实力?苏州的答案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凝心聚力推动“开放再出发”;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强化有效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城市品质,让“苏州超级列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2020 年苏州向全球首发“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之后又增发“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会”“交易会”“推介会”和“对接会”。上半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78.28亿美元,规模及增幅均创同期最高纪录。当下的苏州,正在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新征程中不断开放再出发,向下一个高峰攀登迈进!

路径之三:从新农村建设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苏州的农村因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地历史性变化。植根于农村的乡镇工业,冲击了壁垒森严的二元经济结构,冲破了“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分工格局;脱胎于农业乡镇工业,发展壮大后又自觉地承担起反哺农业的义务,大大加快了苏州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凭藉乡镇工业创造的效益和积累的资金,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得以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务工农民得到了比务农高得多的收入,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实现了生活殷实;农民进厂务工也促成广大农民最先完成从农民到居民、从农民到工人的历史性“蜕变”。2006 年4 月,苏州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地确定了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使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后,苏州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创造了“三集中”(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规划区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置换”(以承包经营土地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置换商品房、集体资产置换股份)、“三大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生动鲜活的做法。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后,苏州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在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户籍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以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三大并轨”方面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创造性地形成了“政经分开”、“股权固化”、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市民积分制管理新经验,建立健全粮食价外补贴政策、构建农业保险和担保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城乡一体化引导基金等支农惠农政策体系。2014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将苏州列为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推进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2020 年的苏州城乡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城乡规划逐步实现对接,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已然形成。

路径之四: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苏州生态资源禀赋良好,水乡风情浓郁。保护好、经营好苏州这方美丽的水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的共识。20 世纪90 年代,苏州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以末端治理为重心,进行工业布局调整优化。古城区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实行关停、改造与搬迁,削减污染物总量,提高工业污染防治能力。工业园区把环境质量作为开发的第一准则,将环境保护与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融为一体。苏州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协同推进。

进入21世纪,苏州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全面推进苏州生态建设,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将环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到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严令禁止,同时推进循环经济,构建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环境安全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大以后,苏州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补偿条例、水源水质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压煤”“控车”“抑尘”上下功夫,建成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在水污染防治上,研究制定苏州“水十条”,深化河长制等重点改革。在土壤污染防治上,出台苏州“土十条”,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详查和工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在城乡垃圾分类处置上,实施生活垃圾处置工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制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生态红线区域面积达3267平方公里,占苏州面积的37.7%,占比居全省首位。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四个百万亩”、阳澄湖生态优化、生态园建设、十万亩湿地建设、大气清洁、河道水质提升、东太湖综合整治、吴淞江流域整治、土壤山体修复和垃圾及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绿色铺就小康底色,苏州相继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批美丽山水城市。

三、 理想照亮现实: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苏州模样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小康的梦想当下成真。肩负着为全面小康建设“树样板”、为现代化建设“探路子”的苏州,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现实模样。行走在苏州,小桥流水与高楼大厦、市井烟火与都市繁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完美相遇。

1.经济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足32 亿元,到2019年达到1923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30.2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908.9亿元。1978年苏州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到201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0∶47.5∶51.5,呈“三、二、一”排列。第一产业中以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色水产和生态林业四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制造业的优势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冶金工业、电气机械、化学工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多年稳居前三位。服务业质效提升,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建成运行,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和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信贷和排污政策。

2.百姓富:民生质量日益提高。多措并举加大投入,民生改善温度满满。到2019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7%;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0109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55元;全市新增就业17.3万人,扶持创业2 万人,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7%,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内;拙政园等园林、大运河等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等列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82 岁,位居全国第一;与上海、浙江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实现直接结算;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服务人口超1550 万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苏州成为防控措施实复工复产效率高的典范城市。

3.环境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到2019年PM2.5 平均浓度每立方米39 微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7.8%;完成太湖网围清拆和阳澄湖生态修复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力保护修复长江生态,城乡河道水质继续改善;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快苏州化工厂原址等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治理噪声污染,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保持100%;正式实施《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加强美丽镇村建设,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67%,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划定生态红线区域,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2000 多个三星级康居乡村以及30多个康居特色村。

4.社会文明程度高:道德风尚更加良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文明程度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来说,是理所当然要追求的一个社会发展标尺。文明是一种自觉,其动力来自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苏州凭着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紧扣“文明苏州、德善之城”主题,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地级市和县级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地方,汇聚起文明城市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大批时代先锋、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持续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探索出“政社互动”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整治非法金融活动,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城市“诚信”新名片,成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四、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小康风采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和开放型经济的骄人成绩,苏州县域经济竞争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3年12 月15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苏州跃起六只虎》的报道,记述了苏州市六个县市“六虎争雄”的历史场景。时至今日,在只争朝夕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之际,异彩纷呈的苏州县(区)域小康水平更是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11月21日,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在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 名,苏州4 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前五,张家港、昆山、太仓、常熟分列一、二、四、五位。

1.现代姑苏繁华图。春到姑苏,风传花信。观前街上换新装,平江路边店堂亮,双塔市集生意忙……千年古城在最美的季节苏醒、蜕变。有人说,白天的苏州如画,夜晚的苏州如梦。“来了就不想走,醒来还在苏州。”这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江南梦,更是多少旅人心中的苏州梦。这里就是如梦如画、底蕴深厚的姑苏区。

姑苏古城有着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漫步在石板路上,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到岸边的昆曲博物馆听一曲厅堂版的《浮生六记》,再到评弹博物馆欣赏一段吴侬软语的评弹,体味浓浓的江南韵味,触摸闲适雅致的苏式生活。姑苏区以“绣花”精神推进民生服务供给精细化,扎实做好老人助餐服务、农贸市场改造、公共厕所提升等民生实事,已将姑苏区打造成最有温度、人人向往的人居首选地。

随着产业的“退二进三”,姑苏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达90.4%。当下全力打造的“姑苏八点半”夜经济,不管是水上夜游、水上戏台还是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经由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大大提升了“姑苏八点半”的夜经济含量。

2.非凡园区非凡小康。“吴老伯,爱心餐到啦……”同往常一样,10 点45 分,家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吴思勤老伯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一份由社区志愿者送上门的“爱心餐”,准时到达吴老伯手里。娄葑街道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精心打造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就是党和政府带给我们的小康生活!”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办理交房、缴纳契税、受理审核、收费发证……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在现场提交材料后,不一会儿就可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和竣工验收备案表。让企业办事“降成本”“少跑腿”,这背后得益于园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也是园区“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工作成果的重要缩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6 年筚路蓝缕,园区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极大的战略耐心培育出独具特色的“2+3”产业体系——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园区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即便新冠肺炎疫情带来重大影响,2020 年上半年依然交出令人惊喜的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90 亿元、进出口总额3052 亿元,同比皆有显著增长。

3.科技新城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誉,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自开发建设以来,高新区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田野、村庄已变成道路成网、绿树成荫、高楼林立、商号栉比的现代化新城区。

围绕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目标,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强化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高新区先后引进和建设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近100 家“国字号”院所和研发基地,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55%,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10%。

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要让人民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就要重点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可爱的串珠动物、五彩的绘画……高新区枫桥街道康复驿站展示间,摆满了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而这些手工艺品出自精神残疾患者之手。康复驿站根据特困群体需求,为特困群体精准提供生活、就业、教育、精神关爱等服务,是高新区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脱贫之路的生动体现。

4.美丽富饶在吴中。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饶有兴致地回忆起2012 年7月的苏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不是有一首歌就叫《太湖美》吗?生态确实很重要,希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习总书记的嘱托就是吴中人民砥砺前行的方向。

城边山色翠屏风。吴中坐拥五分之三太湖水域、苏州五分之四丘陵山体,180 余公里太湖岸线,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建区以来,当地始终坚持“山水苏州、人文吴中”发展定位,擦亮“太湖之美、吴中最美”品牌效应,传承“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发展要求,近年来更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更高质量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吴中得到完美诠释,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相生,检验检测和旅游度假等优势产业特色鲜明,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集聚提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在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在《人民日报》公布的2019年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吴中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9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9位。

5.后发崛起看相城。阳澄湖面波光粼粼,油菜叶随风摇曳,飞驰的京沪高铁穿越这美景后短暂停驻。列车停驻之处,就是地处苏州主城北部的相城区。漫步相城,常会与网红打卡地不期而遇。去神秘的御窑金砖博物馆探访工匠精神的绵延,到静谧的太平荻溪仓感受百年粮仓的积淀,在热闹的黄埭东新书场欣赏原汁原味的昆曲……人均超0.3平方米的公共文化设施,让民众生活有滋有味。

交通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骨架。京沪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相城正努力向“枢纽中心城”迈进。随着道路品质不断提升,无论是畅行在城区,还是穿行在乡间,每一条都是美丽的风景画廊,路旁绿树婆娑,房屋错落有致,家门口的这些路越来越宽,相城人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顺。这一条条路就是相城人的小康生活越来越幸福的生动展示!

当前,产业发展势头正强劲的相城,正牢牢把握“大苏州新中心”发展定位,聚力发展“大研发、大文化、大健康”三大产业,全力建设生态宜居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枢纽中心、未来活力中心,致力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先导区。

6.乐居之城吴江区。径草渐生长短绿,庭花欲绽浅深红。近年来,开弦弓村启动了美丽庭院建设,通过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这些美丽庭院和特色民宿扮靓了开弦弓村的小康面貌。昔日的开弦弓村,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26 次深入访问,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今日的开弦弓村,已成为中国农村小康生活的一扇窗。

吴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吴江地处江南水乡,拥有独特的水乡风貌,区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传统民居依水而建、错落有致、粉墙黛瓦,具有浓厚的水乡韵味。吴江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0.04%和70.6%,享有“一类空气、二类水质”的美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吴江产业基础雄厚,聚焦实体,特色鲜明。拥有丝绸纺织、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以及光电缆、装备制造两个500 亿级产业,区内化纤产量占全国的1/10,光纤光缆产量占全国的1/3,电梯产量占国内品牌的1/6。江苏省4 家企业上榜2020“世界500 强”,其中恒力、盛虹2 家企业在吴江。亨通、通鼎等4 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 强。

7.港城小康成色足。夕阳西下,暑热散去,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金手指广场上,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到这里乘凉、散步、跳舞,大人们热络地聊着天,孩子们欢快地跑着闹着。不远处24 小时开放的永联农家书屋里,饭后阅读充实了很多当地人的业余生活。此时此刻的永联村展现出一幅安宁幸福的乡村生活图景,也成为张家港这座“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范例城市”的美丽剪影。

张家港因水而起、以港而兴。张家港经济综合实力连续25 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以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超千分之三的GDP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张家港拥有年产值近5000 亿元的冶金、纺织、化工、机电、粮油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年产值约2300 亿元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家港是全国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2019年11月,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公布“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 名”,张家港市以指数148.97位列第1位。

8.“昆山之路”小康之路。昆山有玉,玉在其人。从“唯实、扬长、奋斗”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昆山之路”在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与时俱进。2019年更是昆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昆山成为全国首个GDP超40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400 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5 年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

40 多年间,越走越宽的“昆山之路”以市强民富的精彩实践演绎了一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奇,也见证了百姓在小康建设征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走进昆山,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扑面而来的是百姓“妥妥的幸福”。周庄、锦溪、千灯,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张浦、天福生态园,远离喧嚣的自然风光;淀山湖,浪漫惬意的欧式生活。幸福的生活就是这么多姿多彩!

走进昆山智谷小镇,成荫的绿树间显现出几幢色彩鲜艳的西式小楼,这便是昆山杜克大学。作为拥有国际大学的小镇,智谷大打“知识牌”,构建起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链。从这座小镇,不仅看到了“中国第一县”的繁荣发展,也窥见了昆山的转型之路:依托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走上世界舞台。智谷小镇用科技创新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小康之路走得越来越顺畅。

9.江南福地新常熟。十里虞山峰峦起伏,尚湖面山而卧,雅园幽巷点缀其间,红色“沙家浜”韵味独特……常熟——这座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诸多美誉的城市,山、水、城、园融于一体,自古就有“江南福地”之称。

全国文明村常熟市蒋巷村

立足历史文化厚重的这方江南水土,常熟带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和低调做事的实干精神,不断书写梦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时代新篇章。在苏州经济版图上,常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板块。常熟是长三角重要的实体经济高地,从传统的纺织服装到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常熟的产业正朝着“轻重协调、由低转高”的方向加快调结构。常熟也是县域范围内闪亮夺目的外资高地,在推进开发开放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亲商、富商理念,营造出最佳的创业和投资环境。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常熟继续发挥“高颜值”的山水城市禀赋,挖掘“好气质”的历史人文积淀,把虞山尚湖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央会客厅,在城市周边打造一个120 平方公里的核心生态圈,留住“鱼米之乡”的传统风貌。常熟经常性举办的“江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也塑造出现代江南文化名城的精致品格。

10.“两地两城”金太仓。绿树成林,绿草如茵,小桥流水,楼台亭阁。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的太仓,始终保持着宁静与秀丽,坚持独特的城市形态——现代田园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常年保持在96%以上。“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田园城市特色逐步呈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中德两国深化合作的进程中,太仓致力打造包括“中德合作城市典范”。目前,太仓集聚德资企业300 多家,每平方公里德企密度达15 家,总投资达50 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德企约占全国的10%。

如果将太仓比作一艘远洋巨轮,太仓港无疑是它的引擎。在主引擎动力持续加码的带动下,货仓内的货源也在不断充实,带动吨位、吃水逐年增加,行稳致远。曾经的“六国码头”盛景再现,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T”形交汇处的太仓港,通江达海辐射全国。2019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15 万标箱,稳居全国前10 位。

五、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小康典范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以“敢为天下先”的胆气与睿智一路走来,一直担当为国家改革发展探路的“排头兵”。2012 年7月,习近平在苏州出席中非论坛时,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苏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解剖麻雀,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把握规律,都离不开对苏州的了解。”[8]纵观苏州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历程,可以进一步得到以下深刻启示:

1.解放思想是成功实践的先导。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路径方法是“扬弃”。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首先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其次是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再次就是冲破姓“公”姓“私”的束缚,民营经济快速腾飞;最后是冲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苏州的成功实践表明,要解放思想,就要善于“扬弃”,什么该发扬,什么该抛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使苏州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占得先机,顺利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任务,按照既定目标一步步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并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2.发展经济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有发展,就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无从谈起。40 多年来,苏州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宏观环境有利时,就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宏观环境不利时,就创新思路,迎难而进,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千方百计求发展,攻坚克难谋突破,推动苏州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1980 年代乡镇工业的崛起发展、1990 年代外向型经济的强劲发展、2000 年代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苏州在不同时期始终以发展为主线的生动写照。可以说,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苏州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经验。

3.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全面协调创新发展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苏州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苏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综合性抓手,全面形成城乡一体推进机制,城乡居民收入比1.9∶1,成为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5%。努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努力提供公平可及的卫生服务。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广“政社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促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实行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就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苏州。

4.改革开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苏州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改革的大突破、开放的大推进,促进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苏州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比较早地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40 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焕发生机,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外资企业优化发展。投资、金融、财税、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土地、劳动力、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苏州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苏州的成功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苏州发展的最大“红利”。

5.以人民为中心是小康社会建设的落脚点。经济建设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直接地体现于民生问题。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苏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优先、以人为本贯穿于苏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努力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苏州的小康社会,是民众普遍认同的小康:老有所养方面,城乡养老保险全面并轨,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覆盖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均在99%以上。病有所医方面,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并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均在99%以上。住有所居方面,全市住房保障供给率达到99%以上。学有所教方面,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620所,在校学生185.45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 所,在校学生23.56 万人。劳有所得方面,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苏州人民的小康愿景已然一步步化作现实。

从验证小康社会构想,到实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州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一个缩影。2020 年,苏州正处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先行一步、率先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根本动力在于深化改革,根本出路同样在于深化改革。面对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态势的延续,面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面对苏州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要求,苏州人民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实践新发展理念,把握苏州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的显著特征,践行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新经验”[8]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苏州
我家的小康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