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2020-11-26 18:28付雪薇管艳民吴菲
建材发展导向 2020年12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村民空间

付雪薇,管艳民,吴菲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河北 黄骅 061100)

1 绪论

1.1 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农村公共空间以及使用者情况,发现公共空间是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水平可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打造出绿色自然的乡村生态空间,需成为当前设计领域重点关注话题。以沧州地区典型村庄为案例,分析村庄历史特征与民俗习惯,借助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致力于为村民打造出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空间,确保公共空间能够成为传承文化、乡村特色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思路

利用了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与环境心理学等学科,提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思路[1]。首先,考虑到当前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盲目跟从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公共空间类型单一,各村庄之间的特色文化传承难度加大,提出地方文化设计策略。结合地区风俗文化与地域文化因素,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传统符号,并对此些传统符号进行艺术加工;其次,当前大部分公共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可通过将传统元素设计与传播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服务性,确保地方特色能够得到最大化传承与发扬;此后,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沧州地区农村公共空间大多数为封闭型,与外部景观相脱离,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公共活动要求[2];最后,水渠是沧州地区农村的特色生态环境之一,与村民日常生活存在紧密关联,在后期公共空间生态设计期间,应采取阶梯式设计方式,采用更加绿色的护坡材料,从根本上保障村民周边生态环境。

1.3 研究方式

本文主要采用的比较研究、功能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方式,分析各国与各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特征,借鉴先进国家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经验,不断优化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方案;分析当前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有问题相对应的设计对策,确保所设计出的公共空间方案能够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借助跨学科研究方式,将多门学科相关知识与理念应用到课题研究上,提出设计新观念。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对当前影响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因素与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3]。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农村公共空间设置差异以及相应决策方式,找寻出生态化理念优化设计模式,如:村委会+文化站+公共活动场所;乡土产品展示+文化站+公共活动场所等。

2 基本概念

2.1 农村公共空间

借助斐伏尔空间社会生产理论:大众通过参加公共活动,产生出公共空间。发现不同公共活动下,公共空间将会分为不同类型[4]。农村公共空间主要分为生产性公共空间、生活性公共空间、治理性公共空间、精神性公共空间等种类。现阶段关于农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在学术范围内依然处于讨论之中,所研究的公共空间主要就是指村民通过群体物质性公共实践活动形成的物质实体空间,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治理与精神等功能,对满足村民物质文明需求,构建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3 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以沧州地区为例,对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开展工作进行细致分析,发现在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村庄内违规建筑被拆除、交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村民平时文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为推动美丽乡村工作有序开展,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将各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公共空间利用率等情况,借助文字或图片等方式上传到平台之内,使公共空间设计期间存在的各类问题能够受到各部门的关注。

地区管理部门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各级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要求结合农村发展需求与特征,创新思路、措施与方式,切实提升全市三农工作[5]。在设计农村公共空间期间,应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找寻新突破口,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大力发展高端设施,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有利平台。

公共活动是农村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公共活动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公共空间设计需求与设计要点,通过对沧州市下属农村公共活动进行汇总发现,公共空间主要肩负起集体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组织治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职责。

4 农村公共空间设计问题

4.1 农村公共空间缺乏活力

经过实际调查发现,虽然沧州市存在多个典型且使用状态良好的公共空间与公共场所,但从整体角度分析,农村公共空间普遍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6]。现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更为普遍,部分农村公共空间设计与当地公共活动不符,导致公共空间形态位置与组织方式上难以为村民提供满意服务。同时,部分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盲目照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标准,导致公共空间占地面积较大,尺度失衡,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4.2 公共空间类型单一

农村不同种类的公共活动聚集场所会形成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通过将不同种类、不同尺度以及不同位置特征整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完整的农村公共空间意象。现阶段部分农村公共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类型缺失,尺度单一等问题,在公共空间类型及尺寸节点与互相配合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不仅如此,大部分农村公共空间属于封闭性,与外部生态环境脱节,空间内景布置了少量的健身器材,缺乏老人与儿童的公共服务设施。

4.3 地域特色内容不断消失

沧州市农村地区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特色,因此在农村公共空间上也有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7]。但在实践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地区空间类型、空间材质、空间构成元素基本一致,难以充分反映出乡村农耕文化。同时,市区是沧州地区农业特色,承担起防旱泄洪的重要职责,许多村民在水渠边洗衣嬉戏,对水渠充满情怀。但由于采用了统一化栏杆封渠手段,用水泥砖作为封边原材料,导致青蛙无法上岸产卵,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周边生态环境。

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路径

5.1 明确农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首先,保障生命活动的完整性与平衡性。现阶段农村人口涉及到的年龄层次较多,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均对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确保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8]。具体来说,转变农村公共空间封闭形式,构建起更多服务于老年人群的公共设施。将公共空间设计成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相结合的方式,将中老年人活动空间与儿童活动空间结合在一起,更好满足老年人照看儿童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休闲座椅,方便老年人在散步游览时休息停留。注重对外部空间景观的设计,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扩大农村地区绿化覆盖面,应注重对公共空间外生态环境的植物配置,打造出更加绿色健康的公共空间活动氛围。其次,保证空间节点的协调共生性。农村公共空间组织基本单元多为种类丰富,关联紧密、尺度宜人的空间节点,因此在设计时应确保空间节点的协调共生,确保公共空间能够形成连续完整的空间界面。要求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河林田原等自然空间相结合,公共整体空间以及尺度能够与自然空间相互协调[9];要求公共空间自身需求体系相互协调,确保不同种类的公共空间直接能够相互支撑,形成更加完整的空间意象;确保公共活动空间与空间节点有机共生,要求农村活动下产生出的农村空间能够保持农村特有风貌,实现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最终目标;

最后,在农村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也需注重使用功能的混合共享,要求农村生活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使家庭院落、河林田原均成了重要的活动场所[10]。村民公共活动与城市居民活动形式特征基本相同,仅依靠单一的健身、娱乐、文化活动密度,因此可通过公共空间功能混合共享的方式,整合公共空间各类要素,从根本上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5.2 公共空间生态设计要点

5.2.1 注重培养公共精神

公共空间是农村公共活动的物质承载,也是农村地区公共精神的外化体现,为更好满足农业地区村民的精神富足性。为有效解决公共空间丧失活力的问题,充分发挥出公共空间应有的作用,可将传统颜色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公共空间内增加多功能空间设计,吸引居民参与到公共活动的兴趣。在公共空间中加入剪纸、年画以及雕花等传统元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当地文化特征与风俗风情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

5.2.2 营造地域特色氛围

在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中,展现出地域性空间特色,也是发挥公共空间应有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11]。利用本土化营造方法,要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以本地居民实际需求为主,要求村民能够对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的风格以及种类起到主导权;空间营造上应采取本土材料与制造工艺,尊重风俗与审美特征,更好解决公共空间地域特色消失问题。

5.3.3 注重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生态性

在公共空间设计期间,注重设计方案的生态性,确保公共空间设计工作能够更好的遵循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水渠设计过程中,可将原有水泥砖等材料替换成植物砖,为青蛙提供上岸产卵的机会。采用阶梯化设计理念,给予村民更多与水渠亲密接触的机会,还原出农村特色生态场景,致力于打造出美丽乡村。

6 结语

总而言之,为早日实现美丽乡村构建目标,推进农村综合振兴事业,应将当前关注重点放置在农村公共空间生态设计过程中,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重点分析农村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中的互动关系,分析出农村公共活动类型、公共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公共空间生态设计对策,确保公共空间能够为村民提供足够的文化活动空间,更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村民空间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