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树芳
事业单位发展与社会经济水平具有紧密联系,当事业单位掌控的权力不受制衡和监督时,腐败便会与公共权力共生,因此制定一套严格有效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廉政和资金安全的保障基石,以此抑制乃至消除腐败现象并结合实际,紧跟形势,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才能切实发挥内控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
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在精神要求,事业单位应着重加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全面落实,明确事业单位内控具有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高效、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腐败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效果效率五大战略目标,同时始终强调单位负责人负责的一把手工程,并在岗位制约、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财产、财务、单据及信息公开等八大方面加以制度规制,使之作用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视角,最终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一个全流程体系。
因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内部组织规划合理性、充分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界定内部各部门实际分工和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贯彻落实的关键举措。其中,内控五要素的应用应严格遵照事业单位的固有属性,在关键领域进行把控分析,以促进事业单位完善自身内部管理和发挥社会公共职能、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等各项社会效益提升。值得重申的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不是表面工作,还应始终关注内控制度建设的初衷,即注重内控制度的严格落实。只有充分结合我国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建设内控制度,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和深入重视内控制度全面执行,才能在充分保障资金和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公共建设积极作用,从而高效推动事业单位工作愈加稳定高效开展。
多数事业单位过分关注管理中的政治成就,却忽视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之义。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事业单位应积极深挖自身综合价值,助力单位管理水平的品质提升。然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现状仍表现为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政府采购不够完善、收支管理严谨不足、固定资产管控松散、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具体问题,阻碍其社会公共职能的有效发挥,所以从制度层面对上述问题应给予明示,才能更好服务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具体而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内部管控意识是内控制度建设得以落实和执行的根基,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单位管理层更注重个人政治业绩却忽略单位运营风险的问题,对内控体系建设没有科学认知,仅简单停留在建章立制阶段,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渗透力不足,与单位经营运作脱节而无法真正发挥制约行为、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效力。有些部门领导和职工在业务沟通层面认为直接、主要执行的财务部门对下属业务部门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也都是因为其对内控制度理解不到位影响,认为领导签字同意的事情到财务部就诸多不行的原因是财务部门不懂得变通等,所以固化思维影响单位经营效率提升,故从落实执行层面来看,内控意识先行的声音强烈,否则内控制度终难落实执行,使其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而形同虚设。
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由于公共属性而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建立内控制度也是为了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政务更加公开透明,但是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仅停留在摘抄阶段,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重难点分析。在内控制度内容构建选择上,对内控要素进行罗列却仍存在预算编制、收支和执行上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资产管理方面确有缺失,重资金、轻资产观念尚存;另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在财务岗位设置上仍受到单位领导干涉,缺乏专业实施人才且事业单位普遍没有内审机构或内审机构由财务部门兼任,会对内控制度的执行与监督不利,特别是在财务内控制度方面,若生搬硬套或制度制定得太过理想,都会导致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操性大打折扣,再加上若内控制度更新调整不及时,将造成内控环节失效。
内审机构是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可以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核心部门,在制度建设上除了上层思想需要梳理、内控内容重新整合外,内控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可忽视。
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很多事业单位形式上设有内审部门,但实质上却严重缺乏内审监督,事后监督意味着内控失衡,同时对合同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没有实现全流程审计,业务部门已经办结事项才将信息传递到财务部门,这样不仅会导致票据不符等基本问题返工,还会影响部门间的工作效力;另一方面,内审部门不同于事务所的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多数情况因缺乏独立性而不能有效实施监督,因而导致事后监督效力所剩无几,加之内审人员专业性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对业务流程及部门事务了解不透彻,虽有制度规定,但实际执行缺乏人才智力支撑,监督效果不佳。再有,对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缺乏监督亦会造成执行不执行一个样的误区,相关部门和职工执行内控制度自觉性也会降低,所以内控制度执行缺乏有效评价和合理监督,无益于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长此以往,会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长期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亟需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关注。
事业单位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推进意义,因此应对其内部控制建设的价值重塑和目的提升做全面深入了解,故对其创新举措作如下分析:
在事业单位及各级部门应展开对单位内部控制及制度建设的相关讨论,通过员工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其对内控制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员工层面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知,以促进员工更好梳理工作重点,提高业务水平、政治素养和工作热情。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对员工进行专项培训,特别是财务和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澄清不同职责权限,使双方相互监督制约,以实现权力的制衡。不仅如此,还要做到宣传与讲座贴合实际、符合现状、与时俱进、更新发展,对内控条款适当调整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不仅包括精神奖励,也可以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使事业单位全员凝聚在严抓内控的环境氛围中,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品质升级。
事业单位因资金来源不同而具体细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属性,因此其资金的监督方式也略有不同。各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各项内容,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创建统一财管平台,找出风控识别点,同时对预算制度、资金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岗位不相容制度、收支业务的支出审批制度等全面细化,使其通过不断规范、不断完善的考验。内控制度构建的同时还需充分征求相关意见,对各部门易忽视环节进行二次梳理,在提升员工素养前提下,落实预算编制制度,杜绝资金浪费;完善政策采购制度,提升采购效率,防范腐败风险;转换资产管理模式,对重大资产建立信息化管理监督机制,实现从购置到处置的全流程内控管理,也可借鉴其他单位内控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内控管理水平和内控管理制度内容细化的全面提升。
目前,对事业单位内控监督及领导班子任期审计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单位的内部审计。领导层面除了离任审计外,还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审计,另对一些高危行业领导还应包含大额资金审计,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全面覆盖;业务层面对于“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联签制,对日常经济业务开展长效监管制,对职能权限设置授权审批制,同时借助信息化优势,更好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内控制度的全面监督与评价。通过内控将各部门较为集中的权利分散化,特别是关系到收支、采购及流程规范等重要内容,必须定期开展自我评价监督机制,真正找到制度建设与完善中的现存问题,制定针对性整改对策,促进内控机制效力提升。另外,在制度建设层面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业务开展时需得到相关人员主动配合,内审人员才能从严从细审核,促进单位各项信息的准确及经济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