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廖玲玲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因此对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前期以教师作为导向,后期逐步让学生伴随讨论进行理解。自主阅读是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伊始。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认知的开始,因此教师端正学生思想是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剖析,并提出建议。
如何阅读,在于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过小,自身经历与经验不足,所以看待文章的想法片面浅薄。如果放任这样的现象,将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无法从文章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提升。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课文《小小的船》中,学生如果自己简单地阅读文章,仅仅只会将其理解为一个孩子坐船时的一些遐想和其看到的美丽的天空夜景,而无法从中得知此篇文章叶圣陶先生想要表达的是孩子渴望能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自然的赞美。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度不高,只是每天想着更好地玩乐,不能定心,缺乏阅读的持久力,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对语法、句子结构、修辞的讲解会没有耐心。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灌输而非自主地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新奇的纳米技术》这一课,讲述的是世界纳米技术的由来、成就和利用,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而且是应用文,没有修辞和幽默的文笔,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可能让学生产生困倦感,从而对应用类文章留下乏味不想读的印象,而这对学生之后的阅读发展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而且会为学生未来深层次的教育留下隐患。
在提出自主化阅读后,很多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在学生阅读后直接进行下一项,不会给学生时间进行讲解,没有让学生对文章有具体全面的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想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学生会将积极的事物理解成消极的。如果没有教师从旁协助,那将会对学生整体的素质建立起到不好的诱导行为。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之所以对文章不甚理解,主要在于其对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进行预习,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享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其中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将其传递给学生,聆听到有偏颇的想法及时纠正。而对古诗词的理解学生往往最为勉强,因为其距离学生的时代遥远,字词句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净沙·秋思》这一课中,学生可以从此词中感受到荒凉的景象,但很容易将诗人异乡人浅薄的孤独理解成怀才不遇。将天涯漂泊作为主旨,而作者真正想要着墨的却是断肠之痛,是借景抒情而非直抒胸臆。因此,教师的辅助极为重要,是学生思想的领导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设置小游戏,带领学生朗读,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出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来迎合现代学生的喜好。
例如,在刚刚学习到《汉语拼音》时,教师可以将拼音做成小纸板,学生人手一个。让学生首先将自己拿到的卡片记住大声地朗读出来,待其熟练之后教师开始逐渐快速地喊字母,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出简单的拼音,例如,“da”就让拿着“d”和“a”的学生站起来,诸如此类。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兴趣,主动地去学习。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一个人物或者一样事物,身临其境地进行阅读,辅以查询的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同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修养的提升。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各个方面都不成熟,但是在这个年龄段学习能力超凡。因此,在此阶段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平心静气,对以后的学习有更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制订详细的规划,在实施规划时紧跟学生的步伐,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且拥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