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鑫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性操作是学生感受数学、认识数学问题、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一项有效的学习实践方法。一般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包含语言环节与体验环节、图画环节以及符号环节。其中,体验环节是感知、理解数学信息的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个性化、开发式的情境中接触有形的物体,在体验性操作中认知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通过体验性操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意义,也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数学新课程指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也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落实主体性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而体验性操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在体验中探究知识,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验性操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组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而在体验性操作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来主动收集操作器具。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学习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学会应用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一些A4纸,并将其画成小格子的式样,且使得每个小格子的边长均为1厘米。而后,另外一些纸张上裁剪出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将裁剪好的图形比对在小格子式样的A4纸上,直接数出占有多少个小格子。最后,引导学生结合面积公式来验证面积的大小是否正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前制作体验操作的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从体验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
在体验性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上,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身的机会。同时,在引导学生完成体验性操作的过程中,也需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而导致结果的不准确。在体验性操作中,通过操作规范的明确,让学生清晰的体验、感受到操作的方法与程序,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操作的方法,获得有效的操作。因为只有在正确的操作中,才能确保学生验证猜想的准确性,并从中获得正确的数学知识。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可以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验性操作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出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结合图形来分析图形的点、边长以及面等。有的学生在体验性操作中,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四方方的图形,都有4个顶点。在体验性操作中,认识到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一切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体验性活动中,可以自主探究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在自主探究中构建出恰当的知识体系。
体验性操作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形成自主的获得,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但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理解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或者不能透过数学现象发现背后规律性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互相交流体验性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向学生、教师呈现自身的操作成果,并在课堂互动中加深对操作过程的认识。在此种互动式的操作下,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自身的操作及心得,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度。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对常见的规则图形有所认识,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知识和计算公式,并学会计算不同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的面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呈现自身的操作成果。如,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随机截取一段组合图形。根据图形的特征分为长方形与三角形,通过计算拆分之后的图形来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学生拆分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动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拆分呢?还可以怎样将组合图形拆分的更简单一些,计算更方便呢?在此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画辅助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在这一教学形式之下,让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身的成果,可以让学生体会、感悟到操作的快乐,并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另外,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体验性操作的广泛性,不仅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运用体验操作式学习,还在其他如工程类、路程类等题目的思考、分析和解决中进行体验与操作的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学归类,获得规律性的把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操作的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机会,确保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搜集操作需要的素材,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