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201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体育教育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可以说,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的“起点”,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到“寓教于乐”,在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把体育课堂组织的更加生动活泼,使传统的“达标体育”课堂转变为“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课堂。
首先,寓教于乐是小学体育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体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发展,更要求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但要对学生的相关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进行考核,更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意识、训练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对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的培养纳入工作中,采取多种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寓教于乐符合基本教育规律。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体育学习的“元认知”,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主观动机的驱使下,才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鞭策”和“灌输”的做法,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使体育技能的构建更加完善。
(一)大力创新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到体育教学情境 要通过大力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情境。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一种典型的“竞技型”、“精英型”、“达标型”的体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学生“三基”的掌握,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作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点评”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无法带动学生主动的参与体育训练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则使学生以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体育、感受体育,使小学体育课真正能够成为“大众体育”、“群众性体育”。在教学中,要突显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索借鉴国外体育教学的“导生制”方式,即:在坚持《课程标准》不变的情况下,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差异化、层次化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让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获得多元的发展。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到体育教学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寓教于乐渗透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在传统的“灌输式”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是“被练习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一切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学生达标的水平,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的教授,而不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挖掘。这样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要将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重复练习法”转变为项目式、启发式、游戏式、角色式、任务驱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安排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带着问题,快乐的对体育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三)合理设置体育场地器材,寓教于乐到体育教学平台 要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就必须合理的设计与利用体育场地与器材,为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提供支撑。当前,对于我国各地的小学来说,由于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虽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寓教于乐”的想法,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转变为现实。这就需要教师要对传统的空间进行改造,根据课堂来选择和设计体育场地与器材,使之服务于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制“跳绳、踢毽子、打陀螺、纸飞机”等小器材,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设置体育“游戏乐园”、“游戏城堡”等,为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能够拥有施展的空间。同时,要结合当前各学校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同时也将对体育的喜爱延伸到课外。使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真正的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
总之,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寓教于乐不但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基本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大力创新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到体育教学情境;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到体育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体育场地器材,寓教于乐到体育教学平台;才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寓教于乐的真谛,使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小学体育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殿堂,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