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丹阳 赵望皓 郭翔 姚柳芳
关键字:长征精神;大学生;引领作用
在“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1年9月20日),旗帜鲜明的反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在带领根据地的军民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中央红军决定最终撤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开始这场伟大的长征之路,不仅仅是对国民党“围剿”的反抗,更多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帝国主义的坚决反侵略和争得中华民族真正的解放与独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浓浓爱国情怀,以及对民族危亡的救亡图存和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
在长征初始,红军面临战略转移的被动局面,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决战——湘江战役中,我军以弱敌强,虽然损失惨重,人数锐减。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情形下,红军战士,中国共产党党人依旧坚信中国共产党必然获得胜利,坚信正义事业必然成功。就是在这样的坚定信仰下,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风雨,数次击破险境,历时两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最终获得了长征的胜利,一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长征是漫长而艰辛的,漫漫长征路,物质条件的严重匮乏,缺衣少粮,红军战士们日渐虚弱,饥饿、寒冷慢慢侵蚀红军战士的身心,不少战士因为饥饿与寒冷倒在了长征路上。无论是层恋叠嶂的雪山,还是暗藏杀机的草地,都在显示着长征路途的艰辛,可这些并没有打倒红军战士,反而迫使红军战士们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无论多么艰辛困难,红军战士始终不放弃,艰苦奋斗直至夺取最后的胜利。正是这样的拼搏精神,这样的艰苦奋斗作风,深深的融入了红军战士的血肉中。
正是这些炽热的爱国情怀,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融合成了长征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精神。
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导向标,是奋斗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成长,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更需要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红军战士克服了长征路上的重重困难。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大学生们为了理想不怕困难、淬火成钢的精神品格,并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全球化进程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深,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日益淡薄、更有甚者出现“精美”的倾向。长征精神作为红军在艰苦的战争时代砥砺出的精神品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精神的时代表现,是划时代的精神产物。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红军战士为了长征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思想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加深其思想修养和政治觉悟,坚定其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关心国家的大局意识,强化其爱国主义精神。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许多大学生从小生长在较为优渥的家庭环境中,这就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弱,遇到困难往往选择退缩。此外,由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攀比的不良风气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盛行,不仅影响学业,更不利于身心健康。长征的“苦”,苦的是敌人的追击,苦的是战友的牺牲,苦的是路途的艰险,苦的是物质的匮乏。但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从未退缩,并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长征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走出“精神贫困”,为了学业和生活上的进步而不解努力。
最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在网上走红,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不重视团队团结协作。回首长征路,我们可以发现红军的每一步都体现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当面对生死危难时,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是每位红军战士的不悔选择。大学生通过对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的学习,自觉将个人与集体、社会联系起来,加强集体协作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既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又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主要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求知欲旺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处在可塑阶段。同时,又因为市场化等思潮,大学生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的三观塑造具有较大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氛围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影响。要营造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教育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发掘长征精神的内涵,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明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宽度及深度。其次,要加强大众媒体对主流价值的舆论导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青年一代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加强大众媒体对长征精神的引导,在无形中让大学生熟悉长征精神,加强长征精神的社会教育功能。
学校作为大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高校要将校情校史及当地红色文化与校园精神相结合,同时将长征精神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大学生对于长征精神讨论和分析,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要开展渗透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推进长征精神等红色文化进校园,利用院系特点打造具有院系特色的相关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走出去的实践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的有机传承。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要适当转变方式,家长的教育思路应当跟上时代发展节奏,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容,多与孩子沟通,在交流中向孩子传输长征精神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引导他们对于长征精神的心理认同。父母要以身作则,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一致的作风,让孩子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长征精神的内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论学习,在自主学习时间里,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提高对长征精神的理论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自身对于长征精神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学习长征故事,尤其套认识到榜样人物示范作用,作为自我教育的素材。同时,学生要自觉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长征精神的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积极弘扬长征精神,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