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沿海绅士收入探究

2020-11-25 02:42杜政颖
银幕内外 2020年4期

摘要:学界关于中国沿海绅士收入的个案化研究较少。本文以晚清著名绅士包天笑为例探究其收入,发现包天笑虽身处清末民初,但其不仅完成了身份的转型,同时也完成了了从单一的束修向以稿酬与版税为主的过渡。

关键词:沿海绅士收入;包天笑;身份转型

包天笑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清末民初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报刊人、电影剧本创作者等。其职业类型多样、跨界广泛,社会各界都有其身影。包天笑多样的职业身份也给他带来了不同来源的收入。本文旨在探讨其收入构成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包天笑的收入构成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道:“教的第一个是女学生叫潘小姐,其时潘小姐的束脩,是每月一元。“之后包天笑经人介绍给苏州缙绅张检香的三个儿子担任教读先生。“谈定每年的束修是二十四元,三节加节敬,每节两元。”在包通过科举考试后,他的教书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最高兴的是我的馆东张检香,连忙把每月束修两元的加到了每月三元。”在包天笑二十三岁的时候,教他姑父的两个孙子念书,束脩是每年60元。

20世纪初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为他职业生涯的转型带来了契机。包天笑30余年间主编和参与编辑报刊共达十八种。其中创办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劝学译编》、《苏州白话报》等。虽然书中并未提及《励学译编》杂志的运营成本,但就是按照销售最初的八百份为最大额,销售单价为每册二角。《励学译编》一年的收入进项就有一百六十元。包天笑还在小说林担任编辑的工作,“他们每月送我四十元,我有了时报馆八十元的收入,再加上小说林的四十元,每月有一百二十元的固定收入。除了办报所得收入,包天笑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翻译小说也获得一笔收入。他先后翻译了《迦茵小传》、《三千里尋亲记》等。《迦因小传》获得的版税与本书的合译者杨紫驎分润。而翻译的《三千里寻亲记》和《铁世界》的版权是一百元。包天笑在此期间还从事教育小说《馨儿就学记》、《埋石弃石记》、《苦儿流浪记》的翻译。这三部教育小说均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且销量基本上都在上万册。支付给包天笑的稿酬是每千字三元。

此外包天笑从电影剧本的编写也获得部分的收入。出于其对新鲜事物强烈热爱的天性,包在去了上海就开始关注电影,成为一名忠实的电影迷。当时明星公司的郑正秋到报馆请包天笑为他写电影剧本。包天笑在写出了《空谷兰》《梅花落》之后获得了一份较为丰厚的报酬。“而故决定尝试一番,答应“每月写一个电影故事,每月酬资一百元,暂以一年为期”。

二、包天笑收入构成多样化的原因

(一)桃花坞里的文化浸染

包天笑自幼生长在苏州阊门内北城的桃花坞,其家族一直都有经商的传统。“我家祖先世业商,外祖父更是豪气,在苏州胥门外开烧酒行,而且是苏州典当公业的总理事。”而这种祖辈里商人勇于开拓冒险、对新鲜事物极强的适应能力也流淌在包天笑的血液里。

(二)闻名苏沪的交际达人

包天笑青年时期就乐于交友。《钏影楼日记》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包与社会各界名人交往的故事。包氏兴趣广泛,喜欢听戏观影,吃酒打牌,以饭会友。他能与各方人士相交欢洽,大受欢迎,值得信赖。兼之几十年的地缘、血缘、学缘和职业关系的积累,包天笑编织了一个强大的“朋友圈”。包天笑在政界、文学界、金融界、乃至电影界都有朋友。而包氏通过这些人编织了一张强大的社会关系网,这些来自不同圈层的朋友给他在事业上提供了诸多帮助。

(三)近代稿酬、版税制度的建立

随着稿酬版税制度的完善,近现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文字为生的作家群。报刊业的发展推动了稿费制度的确立及职业作家的形成,“现代报纸是职业作家的催生婆”包天笑就曾在《钏影楼回忆录》里就多次提到稿费、薪资是他翻译、写作的直接动力。包天笑开始写作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发表欲,“起初原不过见猎心喜”,但后来发现稿费竟然可以“补助生活”。 这种既是自己兴趣所致、又能赚钱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三、余论

包天笑的一生既反映了绅士阶层变迁的普遍特征,又突出了沿海绅士鲜明的个人色彩。他不仅完成了从传统的绅士、文人向近代报刊人、小说家、翻译家的转型。在收入方面也完成了从单一的束修向以稿酬与版税为主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M].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

[3]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范伯群等著.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5]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6]黄诚整理.钏影楼日记(1925 年 2-3月)[J].现代中文学刊,2002(02).

作者简介:杜政颖(1995—),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