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随着全球资本的扩张,经济结构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自由交流,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和刺激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加之近几年动荡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从网络新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拥有不同于传统意识观念的青少年。这些因素都令人担心,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传统的文化遗产可能会逐渐被消解。那么,如何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遗产继承下来 如何在多元文化对冲中建构民族核心凝聚力 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构筑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记忆 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给了我们落脚的方向,即:能够通过叙事性的文本论证“集体”现状的合理性。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经历过挫折与磨难,但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赋予了我们无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精神瑰宝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命脉。不论在何种背景下,中华民族都拥有区别于别国的特殊的文化积淀。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呈现,其本质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建构过程。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框架的建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因而,新闻能够选择特定的新闻主题,通过报道引起关注和情感认同,通过报道与话语主体共同建构文化记忆,使我国珍贵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
在媒介融合时代,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推动下,各种媒介内容、分发渠道、终端和组织等不同层面相互渗透交融,新闻报道也有了更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能从更多的维度去建构集体记忆。因此,笔者认为,考察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作品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不但重要,而且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概念界定
谈到文化记忆,就必须先从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开始讲起。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最早在他的《论集体记忆中》第一次表述记忆的社会框架。哈布瓦赫认为个体记忆很难直接被感知,而需要借助某些载体,如文字等。这种通过“他者”的唤醒而建构的社会现象便是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基础之上,德国扬·阿斯曼及阿莱达·阿斯曼夫妇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记忆”。所谓文化记忆,指的是一种限定于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社会所独有的,可以被重复使用的文本内容、意象概念以及仪式观念。文化记忆是存在于社会和文化之中的,在历史语境下存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但又不仅仅是文化,它是一种强调或反复,是在代际循环中存在的想似而可传承的经验或知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集合了。新时代新闻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多元的视角和其中内嵌的文化内核而超越了传统新闻报道特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要研究这一时代的新闻作品是如何构建出文化记忆的,必须要将其放置于文化记忆领域。因此,笔者将借助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介融合类获奖作品,从新闻作品的主题、叙事、视听层面探讨新闻作品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
近年来,媒介融合已成为打造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纵观媒介融合的研究,多是从媒介融合的的概念、动因和利弊角度探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对社会的影响。笔者在知网上使用“媒介融合”和“文化记忆”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仅找到4篇相关文献,都是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的创新或国家认同,可见将媒介融合和文化记忆相结合的深入探索还不多见。而国内有关新闻报道的文化记忆的研究同样较少,笔者在知网中以“文化记忆”为主题词,查找到相关文献3767篇,而以“新闻”“文化记忆”作为主题词搜索,共得到相关报道98篇,以“报道”和“文化记忆”进行搜索,共得到相关结果75条。笔者对这些文献分类整理如下,发现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侧重对文化记忆的研究;第二,探讨宏观层面媒介和文化记忆的共振;第三,将文化记忆与新闻报道相结合进行研究。纵观这些著作,从文化记忆或者媒体报道的角度展开的文献不在少数,但涉及新闻报道与文化记忆结合的阐述并不多,将其放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进行探讨的文献更是几近没有,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十分值得深入挖掘。
因此,筆者将以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为例,选择其中较为明显建构文化记忆的内容,如《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系列报道》、《一个讲了55年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它吗 》、《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产品》从它们的主题选取、叙事方式、视听结构进行分析,试图归纳出新闻作品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
三、新闻作品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记忆建构策略
(一)在主题层面
毫无疑问,新闻的主题是新闻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决定了新闻作品在“说什么”。新闻主题中包含了新闻作品的表层含义和深层价值观念,它同时也具有着艺术性和传承性。一部新闻作品应当通过何种主题展现其思想内涵和要表达的观念,如何通过文字、图片或视觉符号将用户的情感认同唤醒,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
(二)在叙事层面
叙事作为新闻文本中最终要的一环,决定着文本“怎么说”的问题。叙事可以决定新闻作品的走向。新闻可以通过表述而完成叙事,通过这种叙事表达,创造出新的记忆点,为用户奠定基础的文化认同,构建新的文化记忆,并通过反复强调的方式来完成这种认同,用共同的记忆强化彼此认同的双方之间的关系。
(三)在视听层面
新闻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和视觉语言的勾连而完成叙事,视觉听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图像等文化符号,本身会产生非常强烈的隐喻与暗示,会给用户以直接的冲击和记忆点。阿斯曼曾将经文、绘画,也列入了“回忆形象”之中。站在现在的历史维度上,不论是向前还是回顾传统,文化记忆不仅仅会停留在文字符号之中,还会存在在其他视觉符号之中,尤其在现在的融媒体时代,对文化记忆的建构可以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表达。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作品如要构筑共同的记忆,在主题方面,应当选择合适的主题,深入历史之中,既要结合传统,也要推陈出新,立足于当下的时代。在主题选择上,不但要积极表达国家形象,同时也需要结合历史,融合文化等内容,使用户产生共鸣,并且主题选择也要注重格局,强调人文关怀,这样的主题选择才能为更多的用户所产生情绪认同和情感共鸣,进而构筑共同的文化记忆。
叙事策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融合新闻作品尤其需要通过优秀的叙事手法,多角度的展现社会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更应该在叙事上注重选择一些能够唤醒人民认同感,以及用户情感勾连的故事或事件。叙事策略上,应当偏重于故事化叙事,使读者可以读的进去;其次,使用人文化的表达方式,辅以民族共通的隐喻符号,以此产生初步的情感联系;最后,用平视化的视角或第二人称,给予用户参与感,以最大程度的延展用户记忆内容,唤醒用户心底的民族情感和归属感。
至于视觉语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融媒体新闻工作者们更应当探索更多元的更丰富的表达形式,创新表达方式,在互动的基础上建构记忆的相关性。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介融合类获奖作品中,《“声”动云南 “音”你而美》《时光博物馆》等作品,就是强调视觉符号,加以人文化的解说内容和听感,并辅之错综复杂的叙事技巧,进行内在文化记忆的传承和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03).
[2]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02).
[3] 吴瑛.论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唤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4]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J].读书,2016(01).
[5]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D].浙江大学,2014.
[6] 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D].四川大学,2007.
作者简介:刘晨(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