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驱动:让黑土地涌起“新蓝海”

2020-11-25 04:57孙浩天韩建平
奋斗 2020年19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黑龙江省成果

孙浩天 韩建平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着重强调:“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环节。作为科教资源大省——黑龙江省共有高校81所,自然类科研院所139家,“两院”院士41位;近五年来累计获国家科技奖励81项,其中刘永坦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那么,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黑龙江省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面临哪些难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正在进行怎么样的变革与进取?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成果转化呈“加速态势”

近年来,黑龙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进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满足产业升级迫切需求,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科创大省”向“科创强省”迈进的过程中,重视人才、优化环境、畅通转化通道是其主要路径。

近一段时期,黑龙江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关于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意见》《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的实施细则》等,并完善配套政策,重新修订《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法律形式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同时,为不断激发、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龙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计划。

2019年2月,《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外公布。“头雁”是指在行业领域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国家级层面人才和海外杰出人才。按照该《方案》,黑龙江将建设重点领域高水平创新平台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留住、引来“头雁”,赋予“头雁”充分自主权,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头雁”团队支持经费可达5000万元,科研启动金可达1000万元。随后,92支国内外知名的“头雁”团队入选。根据《方案》,“产出应用性创新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等,是“头雁”团队必须达到的具体成果产出计划。

“科技创新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企业,进而走向市场,服务国家建设才是科研的最高目标。”2019年5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晶、谭立英教授,分别担任公司技术总监、董事长。公司依托的便是他们躬耕二十余年的“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这是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核心技术。

“在我省快速发展中,我们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光学机械、电子学、精密控制等,形成一个高新技术的产业链,带动百亿以上甚至千亿的一个产业。”谭立英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实现年产卫星激光通信终端超百台套。这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首家。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天愈康复医疗机器人公司,一方面借助高校科研力量进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又依托资本注入迅速发展。经过4年多的努力,目前公司已经拥有3个研发和数据中心、17个销售中心,产品不但覆盖30个省份,还顺利销往新加坡、韩国、以色列、意大利、泰国等地。“正是打通了科技成果创投项目与产业项目转化通道,才帮助我们企业不断实现跨越。”公司董事长杨炽夫说。

此外,谭久彬院士团队完成了“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气磁阵列隔微振技术与装置”项目产业化,直接或间接新增经济效益3.92亿元;大庆油田推进“三元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直接经济效益248.65亿元,技术水平与应用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7月22日,我国首批25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专业从事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黑龙江首家、东北地区唯一一家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

“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科技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现代金融、产业项目有机结合,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采访,省科技厅厅长张长斌介绍。据统计,2019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3799项,成交额达235.84亿元,同比增长38.67%。

当下,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正呈现加速发展良好态势。

瓶颈制约期待完善

毋庸讳言,与东部及中部省市相比,东北地区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高地,但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薄弱地区。“墙内开花墙外香”——科技成果产出多、本地转化少、外流严重,更是东北地区由来已久的“大问题”。

统计表明,辽宁省科技成果产出能力位居全国前八,黑龙江省也能排在十名左右。但无论是“互联网企业百强”还是热门的“独角兽”企业,几乎都与东北地区无缘。究其原因,科研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相对不足、人才外流等,都是制约区域新兴科创产业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存量没做强,新兴的增量没做大,新旧动能转换停滞不前,东北地区的落后表面上看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拖累了经济换挡增效。”《人民日报》曾刊文分析指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融合不足,投资机构关注少、融资渠道狭窄,加之体制机制上的瓶颈,观念思维上的因素,都制约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就黑龙江省而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2020》研究指出:转化资金投入不足、权限下放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平台没有形成合力等,是当前影响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四大问题”。

目前,“政府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偏低,且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熟化环节缺乏有效支持,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筹资难,在完成实验室阶段后,在区域试验和试生产环节受阻,难以实现科研与市场的接轨,导致了部分科研成果的外流。”

“部分学者、科研院所思想不够解放,对自身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部分单位的人才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有些科研人员仅仅是抱着获奖、晋升职称职务的目的做科研,缺乏成果转化意识,更缺乏市场意识。这直接导致了科研成果脱离市场需求,影响了转化速率和质效。”

黑龙江省现有国际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家、省级22家、国家级创新驿站4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20家,但是“平台比较分散,规模相对较小,运营模式单一,开放程度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人才,影响着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

调研中,行政、科研及相关企业人员共话难题与瓶颈。直面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影响黑龙江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众多,有些难题和瓶颈在全国范围内仍是“共性问题”。

5月13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对高质量增长作用凸显。同时,报告也明确指出相关问题: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中试熟化平台缺乏,供需双方对接渠道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亟待加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政策咨询服务缺位。

显然,不管是全国、东北地区,还是黑龙江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依旧需要破旧立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新动能、新生态”已然可期

诚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入深水区,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难、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化解。

需要正视的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每个节点、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都应发挥好各自职责。一头是科研探索,一头是产业需求,两者有天然的差异,又需紧密结合。如何破解难题、协同发展?

未来,“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疏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现实堵点。”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余和军在《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恰恰在于市场缺乏好的项目。”

4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文章,明确指出:“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生態链条上的驱动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展开科技攻关。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科研立项应强化成果转化意识,从源头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大量重复、低质量、缺乏转化价值的成果。”

除了应对共性难题,针对黑龙江省具体情况而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2020》提出四点建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下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权限,完善创投基金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培育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强国内对口合作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近期以来,黑龙江省在科创领域改革发展的脚步更加轻快。

5月,150家科技型企业经公示获得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同时,《2019年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配套资助企业名单》完成公示,哈尔滨78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超千万元的政府资助。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是改善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启动“雏鹰计划”,在打造“固巢留凤”的“事业留人”平台的基础上,又恢复启动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搭建协同的金融服务链。

5月至7月,黑龙江省相关领导干部先后深入齐齐哈尔、大庆等地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调研组强调,要解放思想,突破难点,在引进高科技人才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转换观念,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比例,做大做强高端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8月7日上午,2020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学研金对接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哈尔滨成功举办。根据部署,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黑龙江省将着力搭建三个平台:产学研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对接会上,11所高校、2家科研院所、2家产权交易平台和23家投资机构联手组成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力构建产学研金协同发展“新生态”。“联盟旨在打造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及资本运营平台,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两新产业的投资引领和带动作用。”联盟发起单位——黑龙江省新产业投资集团高新投资公司总经理李宇飞介绍。

8月29日,黑龙江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通知》。据悉,该政策将重点支持具有前瞻性、能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并且优先支持已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项目,以及已经结题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类项目在省内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额度为400万~1000万元之间,支持资金一次性拨付。

我们相信,黑龙江省打出的一系列“科创组合拳”,必然会促使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花”。

责任编辑/李长江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黑龙江省成果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验收成果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