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师德之下的等价交换

2020-11-25 02:40白复海
当代工人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家长老师教育

白复海

孔子收礼

人情社会,人之相交,礼尚往来。古人讲:“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给教师送礼,与孝敬父母一样,天经地义。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翻译过来:“只要给我送10条肉干,我就收他做学生。”可见孔子教书也收礼。值得关注的是,“束脩”这个礼究竟有多重?

有好事者推算了一下:一条腊肉大约一公斤,10条10公斤。按一头猪可以出100公斤腊肉算,束脩只不过是一头猪的1/10。况且束脩既是礼物,也是学费,如此看来实在算不上贵。不然,孔门也不会有那么多如颜回、子路、卜商等出身寒门的穷学生。

后来,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成了古人的“教师节”。在教师节或一些特定的节令,学生必须向教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为“节仪”或“节敬”。特别是一些私塾,平时学生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只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束脩可以说是教师的主要收入,不收恐怕就要喝西北风了。久而久之,给教师送礼,成了一种习俗。

到了清朝,政府甚至下令学生每个月都要给老师行“释菜礼”,送礼之余,还要伴随叩拜礼。说白了,不仅要送,还要三跪九叩地送,送礼成了一种官方认可并鼓励的行为。道光年间徽州的一则文献记载:“某县一位姓万的私塾教师,规定每年的束脩,每个学生要送他3次鸡蛋,每次6枚,据推算,这位教师3年时间里共收鸡蛋1248枚。”可见,此时教师收礼无需藏着掖着,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列清单。

清朝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现象,源于教师收入实在过低。在鸦片战争之前,普通私塾教师的全年收入也就20两白银左右。作为参照,当时清朝正九品官员每年的账面工资是33两1钱1分4厘。清朝正九品官在雍正皇帝搞养廉银之前一直嚷嚷穷困,经常要靠贪污来养活自己。后来雍正皇帝推广养廉银,九品官的工资变成了俸禄+养廉银,养廉银根据各地财政状况不同,通常是俸禄的10倍到100倍,情况才有所好转。可见,教师20两白银的年薪实在少得可怜。作为10年寒窗苦读出来的社会稀缺资源,清朝教师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转而向学生开口。

到了民国,情况发生反转。说起来,真正的“教育红包”概念就是从民国时期产生的。但这个红包里装的却大多不是银钱,因为民国的教师大多不差钱。

民国在抗战前的正常运转中,是十分尊师重教的。教师的待遇非常优厚,可以确保他们过着殷实的生活。比如鲁迅任中山大学教務主任时,每月的薪水收入近400大洋,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6万多元。在当时,工业产品自不多说,就是下馆子吃饭,由于社会需求量少,折合到今天也是很奢侈的事情。可鲁迅爱结交青年学生,请学生下馆子是常事,一次就要二三十块大洋,相当于普通人家一两个月的生活费。

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是民国时期山东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季羡林毕业于此。1934年夏,季羡林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母校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邀请他回母校当国文教员,季羡林欣然应允:“国文教员,每月160大洋,待遇优厚。”

当然,以鲁迅、季羡林的地位放到今天,也算得上全国知名的大学教授兼网红作家,收入大概也不会低,以他们为例或许不太有说服力。放眼民国的基层教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工资也完全可以维持全家生活。通常中学教员的月薪是工人的4~6倍,是一般政府官员的2~3倍。此外,教师是民国时期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之一。

有趣的是,按照当下的思维,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理当享受最高等级的待遇,但在民国却并非如此。像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月薪350大洋,但最高级别的教授可以拿500大洋。不难看出,当时的薪酬体系是向教师倾斜的。

民国时期,社会财富并不很富裕,但国家政策是教育为本,教育立国。教师的待遇是所有行业中较高的,大学教授的待遇更是各行业中最高的。“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民国确是落到了实处。

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民国的“教育红包”大多是纯粹性的情感表达, 不具有任何功利性和工具性色彩。像三味书屋里教过鲁迅的寿镜吾老师,鲁迅一直对他念念不忘,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寿镜吾写拜年信,这封拜年信就是鲁迅送给老师的“教育红包”。全文都是书写得工工整整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恭恭敬敬开头,以“敬请福安,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结尾,虽不贵重,但师生之情,忘年之交,尽见笔尖。这也是当时社会师生关系的一种常态。

新中国成立后,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又有了一个新称呼——人民教师。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道而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工具性诉求。与此同时 ,为道而生也体现了教师形象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教师角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注重身份的正名,而不是利益的诉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政治进一步分离。教育内容不再是单一的道 ,教师也不再单纯是道的载体, 而是强调“文学渊博者为师 ”。教师甚至被看作是救国 、强国的主力军。

这时,社会给予教师太多美好的称谓和荣誉。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1985年还设立了教师节。与教师社会地位提高相对应的,是人们对教师所抱持的那些延续已久的美好期望,将他们比喻为“红烛”“园丁”,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师所承担角色具有的神圣色彩。

在教师眼里,学生都是相同的嗷嗷待哺的学习者, 教师不应该有任何异常的行为和声音。社会的巨大期望,也要求他们的职业行为必须在规范内进行,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教师大多洁身自好,唯恐自己的言行有负身上的光荣称号和使命。

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到了21世纪,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大提高,教师不再是稀缺资源。人才市场里,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排起长龙,挤破头地想要争取一个有编制的教师岗位。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社会地位的相对下降。走下神坛后,他们不再是抱有神圣色彩的“红烛”“园丁”。失去了信念的束缚,教育乱象也随之频发。

众所周知,在办学体制上,我国公办教育体系覆盖全国,各项资源都是由政府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加以配置。师资队伍往往由公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校统一培养,毕业后通过各地政府组织的教师选拔考试后,获得事业单位编制,政府再根据编制的数量予以全额财政拨款。

这里,教师收受红包的深层根源已浮出水面。

虽然政府一再强调,也通过各种措施力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最终的结果却难尽如人意。办学方式的垄断,决定了教师的身份是国家公职人员。也就是说,公立学校的生存并不依靠于市场。既然生存由国家来担负,那么实际上就不太可能要求教师为学生和家长负责。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中必然是对上负责的,从而缺乏教育服务意识。很多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的工资是政府发的,不是学生给的。”这样的心理驱动下,教师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觉得收家长礼物和对学生照顾,是一种等价的交换,家长想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满意的教育对待,就必须有额外的付出。

当然,绝大多数教师还是有教育情怀的,他们爱岗敬业,也想尽力关照每一个学生,但政府垄断教育供给却使这一点在现实中难以落实。在很多城市,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比不上工厂工人,一些没有编制的教师,甚至和学校里的保洁挣一样的工资。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他们迫不得已只能另觅他招。

一些“有底线”的老师不愿拿人手短,也不愿“跪着”教书,于是有偿补课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新选择。很多家长找孩子班上的老师补课,仅仅是为了用另一种方式奉上“心意”,而并非是孩子真实需要。老师心照不宣,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至少补课费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是一项体面、说得过去的收入,又能实际解决自己的生存困境,自然值得铤而走险,补课费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红包”。

因为恶性学业竞争的存在,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同样讳莫如深,处于一种囚徒博弈的状态,不太可能在不送上达到均衡。于是选择只能是后一种情况,看谁送得多、送得巧,诸如补课费之类特殊形式的“教育红包”越来越多,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国外老师也收礼

当下,很多人喜欢将中国的教育现状同发达国家比较,以此取长补短,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教育乱象的。

在韩国,教师节又被称为恩师节。恩师节时,年纪稍大一点儿的学生由班长组织大家凑份子给老师买一件比较贵重的礼品,比如整套的护肤品、咖啡杯具等。对于家长来说,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家长也要送礼。有些家长怕孩子受歧视,会给老师送红包。如此一来,韩国社会渐渐出现了给老师送礼相互攀比的现象。

为了抑制愈演愈烈的送礼风,韩国政府规定,在恩师节,学校放假一天,如此既可以让老师好好过节,也可以杜绝家长送礼。政府要求,家长在恩师节前后至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允许出现在学校,以免有送礼的嫌疑。此外,每个学校的调查员在下班时,还要对老师进行抽查。

在韩国,如果老师接受家长馈赠的现金金额足够大,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但韩国的法律并不惩罚行贿者,只惩罚受贿者。所以,这几年的恩师节,很多老师主动闭门谢客,不敢再收取红包了。

在澳大利亞,老师如果收到贵重的礼物,必须付钱给学生。因为无法准确估价,老师大多要多给一点儿。因为如果给少或者没有付钱,就会受到廉政公署调查,老师可能会因此丢了饭碗。

此外,澳大利亚老师每一学年的考核结果完全取决于学生。年终考核不看学生的成绩,只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一旦总评很差,老师很可能被降级或辞退。澳大利亚政府的规定以及老师的考评政策让老师苦不堪言,因为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是尽量不拒收礼物,学生的礼物又都不便宜,老师只能叫苦不迭。每逢学生送礼,他们往往唉声叹气,会连连说:“下次千万千万别再送这么贵的礼物了!”

其实在中国,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禁令也有不少,但在执行力上却大打折扣。很多时候,由于法不责众,不少禁令只能规定:“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约束力有限。不得不说,要想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教育乱象,像发达国家那样单靠几条禁令远远不够。

猜你喜欢
家长老师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