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适
〔摘 要〕传统上我们认为,照相术的出现终结了写实绘画的必要性,只从还原真实这个角度来讨论,照相术似乎让绘画无法超越。然而,立体电影、虚拟现实等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在还原真实这个层面上,照相术还远未达到极限。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推进绘画写实性的进一步发展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本文结合霍克尼的拼贴艺术实践,分析论证绘画写实性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多维度呈现上去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写实绘画;霍克尼;架上绘画
一、照相术的缺憾
照相术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在图像领域将“写实”推向极致。也正是由于此,以照相术出现为分界线,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出现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油画艺术对写实技巧的掌握日渐成熟,出现了一大批能够如照片般地精确描绘人物、静物等各类题材的艺术家,绝大多数画家的艺术趣味也以写实为主。而以照相术在19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为起点,西方艺术以印象主义为先锋,逐步脱离对写实的一味追求,经历新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等不同发展阶段,直至光怪陆离的20世纪。
这当中有一种隐含的认识——照相术就是图像领域在“写实”方面无可超越的终点线。比起照相技术,画家就像是面对全自动流水生产线的手工工人一般毫无竞争力。照相术出现以后,不再需要画家来充当描绘现实的某种“工具”了,艺术家们反映现实的功能被替代,转而发掘艺术中更加个性化和情感化的领域,从而开启了一部精彩的现当代美术史。一般我们也认为:照片反映的现实,就是对现实最为忠实的反映。然而这样的观点真的准确吗?我想,如果答案不是否定,至少也不能斩钉截铁地加以肯定。以电影艺术为例,可以看到在“写实”这个议题上,我们早就越过平面照相这条终点线。20世纪出现的立体电影技术,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呈现更加接近现实的影像,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立体电影已然成为电影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电影营造立体感的技术多种多样,但追究原理则大致一致,均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汇聚功能,通过特殊的眼镜装置,让观者的左右眼分别看到对应视角拍摄的影像,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的影像。更有甚者,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诸如头盔式的装置,可以创造出涵盖所有视角的图像,并通过对双眼的定位跟踪不断变化呈现出的图像来让观者产生置身其中的感受。
立体电影和虚拟现实的原理和技术不在本文的讨论话题当中,但由这样一种技术,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照片术形成的图像,只是在二维平面内所能达到的真实。曾经我们一度认为在“写实”这个尺度上,照相术已经登峰造极,以至于绝大多数艺术家不再研究这一命题,转而探索艺术的其他可能。但霍克尼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艺术家们还有可以探索的空间。
二、霍克尼对反映真实图像的探索
在人类的视觉系统面前,目前再先进的光学仪器都自愧不如,它的观察角度是如此广阔,几乎达到了180度;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变焦,能够迅速锁定当前视觉集中的部分、将其余部分继续模糊处理;两只眼球吸收的不同光线信息,能够经由大脑快速整合处理形成统一的图像。这当中的信息量,绝不是一张简单的照片所能够涵盖。由观察角度和视觉焦点这两个出发点,霍克尼利用照片拼贴的手法进行研究,在其作品《梨花盛开的公路》中,霍克尼利用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街景,拼贴成了一个完整的街景图像。一般的摄影作品中,由于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画面总是只有一部分能够聚焦,其余的部分则由于散光而显得不那么清晰。而在这件作品中,霍克尼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聚焦在一个局部,再经由艺术家的拼贴形成一个总体的图像。如此,无论关注观察画面的哪个局部,都能得到清晰的图像视觉,这便是对真实视觉的一种模拟。这样一件作品和普通的照片比起来蕴含的信息量更多,在“写实”方面也更进一步。
在艺术生涯后期,霍克尼借助更加先进的电脑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来进行“拼贴”,从而消除了早期拼贴作品中照片硬边衔接的痕迹,在视觉真实的层面上更上一层楼。在2014年创作的作品《蓝色梯子》等一系列作品中,霍克尼运用电脑技术,将若干张不同的图像拼合、处理,组成一个个符合人视觉习惯的梯子、椅子、人物等等,再经由艺术家的统筹安排和局部的调整,形成一个极具立体感、纵深感的展厅场景。2015年,霍克尼来到中国进行展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讲座中,他提到这一系列照片拼贴作品时指出,作品中的人物或物体被拆分成了多个细小的部分并进行近距离的拍摄,然后通过艺术家的构建来形成最终的图像,艺术家自我评价道:“它看起来比一张正常的照片更显得真实”。
由这样的创作方式,霍克尼构建了一种多个视觉消失点的透视方式。传统的西方艺术讲求固定而统一的视觉消失点,这也是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关于透视的认识。霍克尼打破了这种图像组织形式,在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中,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视觉消失点,以便观众在观察画面当中的每一个部分时,都能够观察到它原本的样子。我认为由这样的构建方式,霍克尼在平面艺术中还原了人在觀看时不断变焦、聚焦当前观看局部的行为,从而获得一种更真实的视觉观感。
三、画面的真实与信息量之间的联系
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图像处理,而写实绘画的要求就是尽量还原现实中的场景和样貌。画面中包含信息量的多少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码时代我们很容易将一张图片的清晰与模糊转换为一项直观的数据——图片当中包含的数据的多少,也即信息量的大小,清晰的照片包含更多的像素点、更多关于位置和色彩的数据,因而在视觉层面上更加真实。
近来流行的高帧率电影同样是对真实性和信息量之间相关性的有力佐证。传统上,电影采用24帧的技术,即每秒钟播放24张图像,就可以“骗过”我们的眼睛,形成连续运动的图像的印象。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更高的帧率可以提高观看过程中的临场感和真实感。这正是信息量增加的效果,目前流行的高帧率电影往往采用120帧的制式,每秒钟播放的图像数量是传统的五倍,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秒钟传递的信息量提高到了原有五倍的水平,从而让观者获得更加接近于真实的感受。
霍克尼的照片拼贴创作正是这样一种添加信息量的过程。他将若干角度、若干瞬间拍摄下的照片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总体的图像,让他的作品有了视觉与时间上的多维度。在1984年,霍克尼说:“我意识到这样的照片拼贴和绘画相关,在拼贴时对照片的选择本质上就像绘画,我的第一件拼贴作品是用宝利来相片组成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在离对象很近的角度进行拍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画面,但没有一张照片是从这个总体画面的角度进行拍摄的,我得一直靠近对象去进行拍摄……”作为画家,霍克尼对于图像的敏感程度异于常人,在对西方十五世纪后至照相术出现之前绘画的研究中,霍克尼从画面中的部分散光、局部变形、出现多点透视等等有悖于肉眼观察规律的种种现象,猜测当时的画家大量借助光学仪器来辅助绘画。通过细致的研究和论述,霍克尼出版了《隐秘的知识》一书,系统论述了他为何认为当时的画家运用了光学仪器来辅助绘画、画家们如何运用光学仪器进行绘画等内容。在论述中,霍克尼提到一些非常轻微的跑焦、透视程度的细微变化以及画面中视点变化等现象,体现出作为一名画家、一个视觉工作者研究者对图像细节的关注。
从霍克尼的拼贴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写实绘画这个议题还远没有走到尽头,通过扎实的工作、关注时间上的维度和空间上的角度等元素,艺术家绝对有能力也有可能将画面中的信息量累加到超越相片的程度,从而获得更加写实的架上绘画作品。在绘画的写实性这个议题上,绘画还有更多的可能。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霍克尼.我的观看之道[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福盖特.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