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是安徽省人口第一大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被列为大别山连片开发特困地区贫困县,2017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深度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3万人,贫困村9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3个,其脱贫攻坚工作难度可想而知。2014年以来,该县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尽锐出战,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力争高质量实现贫困县退出。经过6年的集中攻坚,实现减贫21.69万人、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0.52%下降至0.38%。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73元,增幅为1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36元,增速9.2%,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全县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4月,临泉县通过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47岁的临泉县宋集镇杨铺村村民杨明山是个退伍老兵,强壮的身体颇令他自豪,但从2009年起,情况变了。当年他患病毒性脊髓炎,之后10年间一直卧床治疗,因病致贫。2018年病愈,但因后遗症两腿没力,须拄拐棍才能行走,被评定为二级残疾。他有三个孩子,都在上学,经济压力很大。
记者在临泉县的安徽姜尚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见到了杨明山,他正比照图谱,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烙刻。“我对绘画没有什么基础,刚刚才学,我相信我能学好,成为工艺大师。”杨明山坚定地说。杨明山的工作劲头得到姜尚公司董事长韩玉梅的赞许:“杨明山来到我公司工作才一两个月,他的家离这儿20多公里,但他每天是最早到、最迟走。”
家住临泉县邢塘街道刘桥社区张小庄村的贫困户张洪世也是因病致贫,曾经没有生活来源。“刚到姜尚公司时,不会绘画,烙铁也不会用,培训才几天我就不想干了。”张洪世说,“经过公司的反复鼓励,我下定决心学习,用复写纸把图案描到葫芦上,用铅笔比照图案慢慢勾画,就这样终于把手艺练出来了。”如今,张洪世在这里上班3年了,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再也不为生活发愁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韩玉梅是阜阳市人大代表,今年2月被评为“中国好人”。她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也须拄着拐棍才能走路,深知残疾人的不易。她创办了姜尚公司,把小葫芦变成了“宝葫芦”,不仅产品远销海外,还带动一批残疾人、贫困户就业。如今公司有残疾人13人、贫困户9户10人,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的燃眉之急,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杨明山、张洪世均已脱贫。
姜尚公司是临泉县产业脱贫的典型例证之一,该县包括产业脱贫在内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与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密不可分。
临泉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精心安排监督工作计划,深入调查研究。连续两年组织调研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持续有效开展监督工作。此外,常委会在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等工作开展视察、调研时,均将脱贫攻坚主题纳入其中,有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对代表提出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等议案建议,进行跟踪督办,促进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地落实。
阜阳市人大代表、安徽姜尚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玉梅(左二)指导贫困户烙刻葫芦,增收致富。
临泉县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审议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突出产业扶贫”的审议意见,要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抓实抓好。
县政府认真落实,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由安徽省旭茂丹参种植有限公司建设的临泉县万亩中药材基地便是扶贫产业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罗备战介绍说,基地位于临泉县宋集镇,项目覆盖宋集镇7个村,总面积2万多亩,其中,贫困户土地流转498户2177亩。每天平均务工人员1000人左右,其中贫困户400多人。“我们在建设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过程中,力争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多作贡献。”
记者来到宋集镇柳集村,广阔的农田中种植着白芪、丹参等药材,正在除草的来自宋集镇徐营村的贫困户、42岁的朱全红高兴地说:“我家已于2018年脱贫。在药材基地干活,贫困户一天工资是55元,非贫困户是50元。这让我们很暖心。”来自高塘镇刘营村的村民、现年66岁的梁桂枝说,她的家庭因病致贫,但已于2019年脱贫,“在药材基地的务工收入,可以缴电费、当生活补贴啦!”
左图:临泉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产业扶贫情况。
右图:部分贫困户在临泉县万亩中药材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中药材,获得收入。
“我找到工作了。”“我接到的单子排到年底了……”对于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分管培训工作的副校长姚秀平来说,每当接到学员这样的短信、微信内容,都分外开心。“我校现有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的学生750多人,对他们学费全免。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全社会免费培训,许多贫困户家庭成员在这里培训后找到了工作,有的还拿到了高薪。如韦云、代冬梅、柴英、李现铃、常岩等近百名优秀学员,月薪都在8000元以上。”
如何让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临泉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发现,一方面是农村缺乏人才,缺乏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等,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遂提出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临泉县政府认真落实。目前临泉县经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员累计已超过20万。精准对接市场、打造培训品牌,是临泉县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力点。
针对专业育儿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皖北经济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着力打造“皖北皖嫂”品牌,突出抓好家庭服务类技能培训,并与多家外地公司开展合作,为结业学员提供就业岗位。“我心理很不平衡!”来自陶老乡的贫困户史景爱正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学习育婴专业,说起前来学习的缘由,她颇感不平,“我之前在湖南省长沙市一户人家做家政,户主家婴儿出生,换了好几个育婴师,都不满意。后来我给这家带孩子,户主对我很满意。但是,那些被辞退的育婴师的工资是五六千,我做家政加上带孩子也才4000多元,就是因为我没证件,才没同等待遇。”史景爱所说的证件,是培训后学校发放的培训证,以及人社部门颁发的育婴职业资格证。“户主们就认这两个证。参加培训后我的工资也能提高了。”有着育婴实践经验的史景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鲷城镇的贫困户符秀民来到皖北经济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学习家政专业,希望能靠此技能尽快找到工作。她曾经历两次手术,家资耗尽,没有收入来源,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她家虽然于2018年脱贫,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获得经济收入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步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赶紧找到工作是学员们的共同心声。而技能培训,为他们就业、脱贫插上了翅膀。
老集镇南刘寨村是一个由王刘、关庄、刘寨3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全村共有农户1523户7397人,其中贫困户231户886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通过各种帮扶措施,如今,全村22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2.8%降到0.22%。”村支书庄裕涛告诉记者,“在南刘寨村脱贫中,县人大常委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解决好南刘寨村的饮水安全、电网改造、交通出行等重点问题,确保如期脱贫出列,实现同步小康,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多次率队深入镇、村开展实地调研,认真听取大家意见,了解民情、分析村情,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力推动了该村脱贫。如今,该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推进产业扶贫,推动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顺利实现脱贫。
南刘寨村李郢西自然村村民李洪灿老俩口都已70多岁,孙子正在读初中,2015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为缺少劳力。帮扶人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根据李洪灿家庭情况,因户施策。如今,李洪灿家的危房已被修缮,住房安全;老少三口人享受相应的政策保障。通过帮扶,该户于2019年底实现脱贫。“我家的窗户昨天刚刚修好,都是村里免费修的。”李洪灿老俩口告诉记者,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经常前来看望他们一家三口,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们非常感激。
记者来到南刘寨村陈庄自然村村民陈友喜家,他家院子中最醒目的就是鸡笼,里面养着不少鸡。他高兴地说:“刚刚拉走一车鸡,赚了2000多元。”庄裕涛介绍说,村里鼓励贫困户养鸡,并牵线搭桥联系好销路,养100只鸡毛利润3000元左右。记者了解到,在县人大常委会推动下,该县采取“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支持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养殖,推广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广大农户合作养殖肉鸡,完善肉鸡产业链,降低合作养殖风险,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陈友喜患有慢性病和听力残疾,妻子患有肢体残疾,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县镇两级人大的帮扶,于2018年底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