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华
(胜利油田西城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学前教育中心秀苑幼儿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都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更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渊源、历史传说、独特情趣,是幼儿教育的宝贵资源。
那么,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虽然琐碎,但其中蕴藏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契机,有经验、头脑灵活的老师会将传统节日的内容分散融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晨间游戏,老师可以将相关节日的童谣古诗,手指操、小律动等简单好操作民间游戏安排进去,这样的传统艺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趣味性强,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和欲望。户外活动时,教师则可提供和节日相关的民俗玩具。例如:清明节可提供风筝,端午节可以利用废旧纸箱做成龙舟,让幼儿不但在游戏中加深对民俗活动的印象,还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应。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五彩斑斓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特点和要传递的情感。春节是红色热烈的,吉祥的灯笼挂起来;清明节是绿色清新的,嫩嫩的青草长出来;端午节是蓝色的,奔腾的龙舟划起来;中秋节是黄色温暖的,金色的月亮升起来;重阳节是橙色的,绚丽的菊花绽开来……
老师们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可以充分将这些因素融入进去,彰显每个传统节日的特色,让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的对传统节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加深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使幼儿更能吸收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精髓。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活动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集体教育活动是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传统节日走进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幼儿在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增进参与感。老师可根据每个班级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合的活动。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有关习俗,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在集体活动中交往、合作、分享的快乐。以不同的形式将那些渐渐消失或者淡化的节日习俗展现在孩子面前。
例如:端午节包粽子,系彩绳,割艾草等活动。大班的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教师的讲解示范,体验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而小班的孩子则可以观看、品尝哥哥姐姐的劳动成果......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使“端午节”在孩子们的心中具体化,成为他们热爱和期盼的节日。
传统文化的教育仅仅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教育的桥梁。例如:春节我们组织的“福在我身边”的活动,可以发动家长带孩子在家、超市、饭店、商场等场所寻找身边的福字,寻找过年的元素。还可以请爷爷奶奶发挥特长,用各种字体写福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重阳节,既可以邀请社区退休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共度节日,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感受“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幼儿期是各种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抓住传统节日教育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找准和突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幼儿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我们一起回味传统的味道,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深藏在传统节日中的优良民族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幼儿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