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思捷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学从过去的集中教学逐渐发展为重视幼儿基于自主活动的学习,而散步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过程自主性和经验间接性使其成为各幼儿园引领幼儿学习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散步活动一直倡导促进幼儿自主性、积极性、探索性的发展,而深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这些核心特征。因此,在散步活动中生成幼儿的深度学习实践应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散步活动中引发、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从而提升幼儿的学习质量,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深度学习于1976年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基本上两种不同的处理水平可以清晰地区分开来。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处理,我们称之为表面和深层处理,对应于学习者所关注的学习材料的不同方面。在深度处理的情况下,学生被导向学习材料的意向性内容(指的是什么),即他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想说的,例如,一个特定的科学问题或原则。”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基于一种逼真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幼儿主动参与到周围环境中并与之互动,伴随着实践共同体在临界时刻提供的适当指导和支撑,将新获得的经验迁移至新情境中,从而发展自身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最终实现文化适应的学习。
3.1 确立清晰化的任务目标,让幼儿解决切实的问题。
片断一:
一天中午阳光明媚,我带幼儿去散步。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大草坪上,孩子们都坐了下来,这时候,然然比划着两只小手,大声地和我说:“我的小手怎么到地上去了。”孩子们听到然然的声音都围着然然,拿出自己的小手随意摆弄造型,都玩的不亦乐乎。散步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为什么小手会到地上去?”第二天散步时,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散步活动。
在散步活动的实施前,教师要确立清晰化的任务目标,在散步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问题或任务导向。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问题)相联结,以问题的探索、探究来激发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度和动机度。散步活动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还需要为幼儿设立任务,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又要能体现相关散步活动内容的核心经验的问题。以问题贯穿的散步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推动幼儿不断深化知识结构的构建,促进幼儿的问题解决力。
3.2 创设真实化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
片断二:
幼儿园操场上,有一块很长的彩虹跑道,一次中午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时,我和孩子们说:“我来做大鳄鱼,你们做小兔子,哪只小兔子没有踩好地上的直线,就会掉到河里被大鳄鱼吃掉咯!”孩子们听后都非常兴奋,学着小兔子沿直线跳了起来。
也许很多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会有诸多不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脱离于情境所存在,人们只有凭借具体的操作活动才能真实确切地领会它的意义存在。然而,教师们明明是“按部就班”地为幼儿提供了情境化的散步游戏,可是为何却往往“无济于事”?究其原因,知识是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源于社会情境下的文化实践。游戏之于幼儿,并不仅仅是寻求视觉上的新鲜刺激,更为重要的是赋予幼儿真实的情境感。
3.3 营造平等化的对话氛围,让幼儿大胆想象和质疑。
片断三:
幼儿园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每次出去散步时,孩子们都对这些形态不一的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幼儿园内庭处,最显眼的香橼树引起了孩子们热火朝天的讨论“黄黄的,这是橘子吗?”“不对不对,橘子才没有这么大呢。”“那一定就是柚子了吧。”说着,孩子们都看向了我,但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孩子们,而是把问题抛了回去:“既然大家都想知道这是什么果子,我们摘一个下来,看个究竟吧!”
为此,作为散步活动的主导和实施者,教师必须要善于控制自身情绪,认清散步活动的本质,为幼儿营造平等化的交流氛围,鼓励、尊重、领会幼儿的质疑发问,才能为散步活动的功能创造条件。
因此,在散步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反之,如果漠视幼儿实际存在的个性差异,则会限制幼儿思想和行为的自由,限制其创造性的发展。深度学习是一种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散步活动中应坚持“个性化”的定制理念,以此拓展幼儿的自主创造力,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