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0)
乡村地域文化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包含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是当地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财富,为丰富当地的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在设计乡村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和优势,构建时应突出当地地域文化和特使特色。但是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应注重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珍惜当地遗留下来的历史宝贵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丰富居民的精神需求,有助于提升舒适度。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主体,保留乡村记忆是村民们的重要精神需求,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乡村设计实践中对其进行挖掘并进行提炼,才能设计出村民喜爱的乡村景观。
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受各种环境的制约 (比如:人口数量、文化经济等),造成的农村资源过度开采和严重浪费,造成自然资源和景观的极大破坏,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于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避免不必要的自然破坏,善待自然,促进乡村资源的可持续的开发和使用,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
尤其是过去村民对文化缺乏保护意识,乡镇文化未受到足够重视与保护。如今村民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也具有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如何塑造特色文化魅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发展旅游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树木、河流、山体、梯田等乡村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及开发,使这些拥有地域特征的元素不能最大化彰显具有生态性和审美性的乡村景观,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失调、乡村自然的退化。目前乱砍滥伐已导致很多森林消失,农村开发导致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
原来的乡村环境满足不了如今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发展新农村旅游项目,开展新农村建设。而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农旅形式,带动周边村落的振兴发展,共同打造新农村景象。
要塑造特色乡村景观,需要保护保留当地自然、地域、民风民族特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对村民所做的问卷调查,作出以下景观规划调整。①加密路网,修缮道路。在保留大部分村内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增加支路,保证各处的可达性,同时完善雨污水及照明设施。②增加公共空间绿地。扩大场地中南北两侧已有两个文化公园的面积及功能,增加骨架绿化级街头巷尾,增加休闲场地,增加老人、儿童户外设施,种植观花和色叶植物,满足村民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使用需求。③增加公共建筑,丰富文化生活。根据村民需求,在村中增设村民服务中心、都市农业展览馆、乡村剧院和图书馆等服务型公共建设,充分满足其文化生活层面上的需求。
具备独特街道的乡村街道构成具备特色的居民生活环境,因此,在建设农村景观建设规划时应遵循乡村街道的原本优势,进行合理有效的布局规划,建设形成尺度合适、通达性好的乡村生活空间,这一构建必须要求规划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度,通过合理化建议和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锻炼区规划在600m内,保证居民在10min到达想去的位置,合理人性的规划。
乡村绿化的重点是自家庭院和道路。1)庭院绿化。在不影响采光的前提下,可以在庭院中选择低矮的植物,如花篱、树篱、多年草本植物或者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木蔬菜,并且应当结合当地条件进行合理配置。面积较大的庭院可以将花灌木与乔木结合,形成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2)道路绿化。对道路进行绿化,减少噪声、美化环境。主干道路绿化应选取树冠浓密、飞絮较少、病虫害不易复发的树种,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合理配置。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选择龙柏、火炬树等观赏性较强的树种;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如金银木等耐荫的树种。
乡村景观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乡镇规划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自身发展优势及村民诉求,结合相应资源与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从完善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保护等方面入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推动乡村景观建设、城乡紧密衔接和联动发展,形成自身需求的发展道路。通过乡村景观建设规划与政治,进一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