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靖菊
内蒙古通辽白音他拉苏木白音他拉学区学区中心校 内蒙古通辽 028329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可以立足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构建目标多元的教学体系,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突出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艺术知识学习中受到熏陶,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想要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求美术教师可以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成长,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构建开放性的艺术课堂。
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背景下,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主动参与知识和技能学习。在构建生本课堂的需求下要求教师能够以因材施教作为教学指导原则,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案设计上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1]。比如对于学生不熟悉的绘画要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实践,相互分享、讨论见解,在思维碰撞过程中萌发新观点和新思路。同时以小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教师在规划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小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保证教学设计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比如在指导学习 “色彩的冷与暖” 教学实践中,可以先设计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学生回答喜欢穿蓝色、白色、红色、黑色等。教师总结 “看来大家都很有个性,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颜色”。接着,教师提升问题难度,“在这些色彩中,大家知道哪些是冷色、哪些是暖色吗?”,并展示冷色调画面《雪山》,提问学生 “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观察后回答 “给人以冷的感觉”。然后展示暖色调画面《日出》,并提问 “这幅画面又给你什么感觉?”。他们回答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教师启发提问,两幅画面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不同?采用这样一系列问题展开教学,可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要,这是对因材施教的落实。
审美能力培养是美术教学的关键任务,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 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们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但是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会受到自身成长经历、感情经验、性格特点等多重要素影响,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这种差异性在小学美术审美教学指导中也一样存在,因此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教学观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学工作者提升教学设计水平,科学融入美育目标,使美术课程的功能得到极致发挥[3]。如,在欣赏《飞天》的壁画时,我们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观察,然后思考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给学生更广阔的自我表达空间,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态度产生,这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审美创造活动中来,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新意识的关键契机。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和勤想象,发挥孩子想象力丰富和观察力敏锐的优势,让这些观察和想象的过程为学生积累的美术创作素材。例如,在美术游戏《摹印纹理》时,首先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纹理,让学生产生形象化印象之后,我们结合美术作品展示纹理的运用情景和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其次,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纹理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自我表达的空间,大胆创作,实现自我表达的目的。
美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密切的融合关系,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指导中,教师要树立跨学科教学意识,将美术和其它艺术学科融合起来,包括音乐、影视、文学等,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内,体现美术课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创新空间,突破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局限。比如音乐和美术之间的有效融合,我们在教学中结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辅助呈现美术作品的线条美感,利于帮助学生感受线条的力度和形式变化。如《假如我是巨人》的课时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开放想象空间,如以《格列佛游记》的影视作品为例,展示巨人来到小人国之后的场景,建立美术创作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可以结合外国文学渗透文化要素,使美术教学过程成为艺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过程,多元艺术手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有积极影响。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各学科教学指导中,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关键目标,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有利。但是在实践教学指导中,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有效渗透学科教学目标,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全面激发学生兴趣,构建生本课堂,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上文内容是笔者对自己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主要方法,以期能够推动课程教学目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