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杰 李贻才
河北省市场监管局技术评价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051
2020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非常严峻,中央提出“六保”“六稳”解决特殊时期稳定经济增长和化解经济风险,在坚决执行利好政策的同时,担当起防范市场监管企业机构风险的责任。一旦风险存在必须得到有效防控,技术辅助市场监管是职能作用,资质认定评定风险控制是职责所在,作为评审管理的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回避不可取,风险转移更不道德,应该把风险的可能控制在一定的、安全的范围内,以避免在评审风险事件发生时带来的难以承担的损失和社会影响。
资质认定评审概念上讲检验检测活动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的符合性评价,评审员的基本素质、标准掌握、尺度判定等因素,对资质认定许可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产生影响。资质认定评审涉及领域广、检验方法多、标准更新快等特点,但是专业技术评价机构中非专职评审员不在少数,专业知识结构的短板及其经验惯性的判断,增加评审能力风险。现场评审所覆盖评审范围的区域之多,过程之繁琐,检测抽样的概率性,实际工作中申报机构的报填参数上千项,现场试验项及报告验证项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申报项目参数,难免出现有侥幸通过评审,抽样风险的潜伏性难以估计。因此,专业技术评价机构有责任进行有效管理降低风险,解决制度设计缺陷和疏漏,确保制度执行和监督管理的严格落实[1]。
如果是规模较小、人员少的机构,培训短、流动大、不稳定的相对风险较大,导致专业技术能力不能正常满足运行需求,很多因人为的因素造成检验工作的规范性和服务质量降低。机构设备设施配备率、标准率低的风险,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欠缺“带病”运行的风险。辅助设备、标准物质基本保障不能满足需要,出于评审机构采取临时租借仪器设备、伪造文件记录,想方设法应付资质认定评审,忽视评审对机构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如出现机构设备及环境设施不满足标准要求的,超出能力范围检测的,程序过程质量不能有效控制的,评审不符合项、内审、管理评审整改不到位的,需要纠正的问题在监督检查时暴露出来的。
设备服务方与检测标准技术能力不匹配,应用软件中的计算公式、计量单位、数字修约规则等设置错误,导致检验数据的风险。设备服务方设置软件后门,与机构配合修改分析软件参数,人为控制检测结果,出具检验报告不符合事实的责任风险。当仪器设备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如标准和仪器设备更新滞后,计量部门或校准机构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或个别参数进行检定或校准,缺少综合判定,无法保证仪器设备数据准确导致计量检定部门或校准机构的风险[2]。
资质认定评审作为行政许可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最为可靠的技术支撑,科学监管各阶段离不开技术评判权威特性。资质认定评审方式改进需要监督管理部门调研决策,如何改进风险评估分析,如何实施专业领域和服务范围、信用等级分类监管,针对质量检验体系不健全、不规范、不稳定、不守信的机构进行重点监控;机构严重失信“黑名单”,就是把违规违法机构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平台,信用优良的检验检测机构得到更多关注和信任。推行资质认定许可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正面清单以外的相关机构可以进行第三方认证和自我声明,依靠市场和诚信手段进行管理。强化联合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互联互通、互认共享、联合监管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便捷、高效、科学的“快反”机制,在研究验证监管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准许入效能改革[3]。
大力推行技术评审管理创新,专业技术评价机构重在精细、精确、精准上见实效,体现在目标定位上要“精”,在制度制定上要“准”,在工作标准上要“细”,在落实执行上要“严”。建立评审员满意度评价机制,推行河北省地方标准《基于SEM的行政许可服务公众满意指数测评方法》为评审员的科学管理提供量化依据。建立评审质量控制机制,在专业技术评价机构内部,评审员选派随机、材料评审、审核审批有机衔接。重视被评审机构书面反馈、电话回访、现场评审观察员反馈、监督抽查、满意度调查等工作,保持评审质量、评审风险的有效控制。京津冀技术专家合作共同起草现场评审作业指导书、标准细则等文件,规范现场评审活动、统一评判尺度,减小评审员的主观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
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在于重诺守信,本身也是提升质量、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法律和标准宣贯,在“检”言“检”,真“数”真“字”。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信用意识、风险意识,管理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安全负责人“三个人”很重要,这些人的培训很关键,尤其要细化岗位操作规程,依法依规开展检测,提升实用性技术能力,严控质量安全风险。完善执行能力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问题处置管控措施和方法手段,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及跟踪验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运行高效、风险可控。
“三主体”“三建议”作为资质认定评审风险研判需要不断实践和反复验证,专业技术评价机构人员素质提升是风险防控的重要部分,评审员、专家队伍技术能力、法治意识和职业操守是关键所在,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资质认定风险控制体系需要多方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