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真的触动:《遥远的向日葵地》叙事特点

2020-11-25 09:06
新疆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娟第一人称向日葵

一、李娟与非虚构散文《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长在四川。曾有过一段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的短暂经历,此后她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做了一年多流水线工人,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过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羊道》三部曲。有人认为,她的散文为灾难病痛提供了一种全新解读。

《遥远的向日葵地》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又被评为“2017年度好书”。李娟的作品获得了专家和大众的一致好评。这本围绕那块向日葵地而写成的书,虽然不是冬牧场、夏牧场那样的迁居生活,但这块向日葵地里遥远的人事风物还是一样令人迷醉。读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它的“美”和“真”,体现出了画面和文字的美、生活的真。在笔者看来这是李娟散文最大的特质。李娟真诚地讲述阿勒泰和葵花地带给她的一切感受,留恋那片葵花地给她内心深处的记忆。这片葵花地给她留下了真实的、难以忘怀的爱与痛、人与事、景与情。作者不仅塑造了把她拉扯长大的、大部分时间糊里糊涂的外婆;强悍而不顾形象、不抱怨、坚强、乐观、不放弃,一遍又一遍播下了第四次种子的执着妈妈;对荒凉土地充满爱、整个夏天行走在葵花地被晒黑的、对邻居周围人民友善的妈妈;还写了边地人民和葵花地,田野里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河、一坑一洼,妈妈的地窝子,妈妈的狗、鸡、鸭子、兔子。李娟通过文字体现出了人们和大地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赞美这种强大的生存方式。歌唱母亲和边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感叹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坚强的生活态度、创造奇迹的精神。

“非虚构文学”到底如何定义?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说法,是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可以被成为非虚构文学创作。①作家的写作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终究都要和现实相连接,而“非虚构文学”很好地传承了文学的价值,因为其注重现实,所以它更能将文学与现实紧密结合,这也是“非虚构文学”的理论意义。同时,“非虚构文学”相对于传统虚构文学而言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创新,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定义和素材,对文学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李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价值,那就是将文学和现实相连接的力量,同时,她散文中独特的叙事语言也值得我们去关注。李娟作为一个“非虚构文学”的作家,她的作品正契合了这种记录着的精神。她用广阔的心胸和视野去观察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李娟的作品具有非虚构的同时,更注重文学性。在《遥远的的向日葵地》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语言、文字、造句,都具有一种散文和诗意的美感。她的作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流露真情、呈现真实,抛弃了虚荣和浮躁,用一种充满生活感的生动的叙事方式来讲述真实的故事,更符合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作者通过四十八篇生动而入境的短文,展现其一家人在乌伦古河畔,一段充满艰辛的耕种生活。作者书写她家十多年前这段真实的生活,既勾起我们读者许多美好的遐想或回忆,也触动我们对照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二、李娟非虚构散文《遥远的向日葵地》叙事特点

(一)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家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事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看,它便是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叙事视角,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人称多半为全知全述,第一人称在故事中观察的范围要窄于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置身于事外,感情一般,而第一人称则要感情浓烈。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是李娟非虚构散文特性之一。在李娟目前发表的所有作品中,全部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进行论说的。李娟的文字描述通常都具有十足的真实感,而这种第一人称之下的真实感往往是源于她的内在创作动机,她以个人身份去观察生活、还原生活,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描绘生活,这样的阐释更能打动读者,触动读者的心灵。只有写作者亲临生活现场,才能真正的捕捉到真实的细节。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记录了劳作在“向日葵地”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等。她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每个人物的故事。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区分了三大类聚焦模式:零聚焦、内聚焦以及外聚焦。②“内聚焦”的特点是叙事者让作品中每一个主要人物担当叙事的重任,以第一人称“我”讲述自己的故事。《遥远的向日葵地》以“内聚焦”的叙事模式,让作品中的人物以自己有限的视角讲述故事。作品以第一人称“我”叙事了亲历的故事。

(二)表现人物特征的叙事方法

西方理论家把叙事方法分五类:一、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二、间接表现人物特征的叙事方法;三、人物的矛盾性;四、人物的复杂性;五、人物的可信性。李娟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主要用了直接表现人物特征的叙事方法和间接表现人物特征的叙事方法。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方法包括人物的对话,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对话将人物的内在表面化,它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品味和喜好,还可以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妈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给我带来的。妈骄傲的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过了好几年我妈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的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③阅读这段对话,我们知道作者妈妈是典型的农村母亲,习惯于省吃俭用的过生活,对女儿的关心细致入微,尽管女儿扔了她当时那么辛苦换三趟车带到女儿的家木头,对女儿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行为描写。小说中的重要角色必须要能引发行为,也能被他人的行为改变。如,“每当她生了大病,感觉不妙的时候,就会告诉我她的存着藏在了哪里。”“而每次她的病一好,就悄悄把存折挪个地方重新藏起来,警惕性不是一般的高。”“后来我又大了一些,她开始教我怎么处理她的后事。”“她教我怎么给她穿寿衣,并反复嘱咐,快死的时候一定要把她挪到地上或者拆卸的门板上,千万不能死在软床上,否则尸体会变形”。④外婆的这种行为,就对七八岁的女孩面临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事情:面对死亡,并做好准备。这可能对还是个小女孩的作者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外貌描写。我们的眼睛是最发达的感知器官,我们通过视觉获得的感知信息比通过其他任何感知途径获得的感知信息都多,因此外貌描写非常重要。如,“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限”。⑤从这句描述可知,作者的母亲是一位不怕辛苦、十分勤劳的女人,这句同时似乎又表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她写母亲的彪悍勇武,粗犷豪放,写她在夏日的葵花地里赤身扛掀,一边浇水一边穿行,全身晒得黝黑,和万物模糊了视线。

心理活动描写以总结概括,间接心理活动描写,直接心理活动描写的方式来表现。如,“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在水渠里取水时感到痛苦,吃饭时感到痛苦,吃完这顿饭过去了很多年还是痛苦。后来外婆死了,死去很多年后仍为之痛苦”。⑥由于忙着搬家,顾不上给牙齿不好的外婆做饭,让外婆饿着,这一经历对作者造成了心理痛苦,而且持续了很多年,并对她日后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她写外婆的过去和离开,写和外婆一起相处的艰难岁月。写外婆没有了牙齿,只能喝稀饭,肠胃不好,只能吃滚烫的热食但她当时却做不了热食给外婆。

间接表现人物特征的叙事方法包括作者阐释法和其他角色阐释发。作者阐释发,作者将小说角色的背景,动机,观念,品德等告诉读者。这种方法的优点很明显。如,“一到家,我妈赶紧准备午餐。非常简单,就熬了一锅稀饭,炒了一盆刚刚在永红公社买的青菜……更奇怪的是,居然也很好吃……我虽然是外婆带大的,但我和妈也共同生活了不短的时间,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她给我做过什么好吃的。我妈除了做饭难吃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做的再难吃的饭她自己都能津津有味吃下去。”⑦作者通过这一描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缺乏关爱,以及通过一顿饭,母女之间的破冰之旅开始了,母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也开始好转。她毫不避讳母亲的缺点,去表现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大大咧咧和粗鲁,像一个男人那样的狂放和不拘小节,但是透过这些文字,你便发现,你和作者一样对她们充满眷恋和深情。

其他角色阐释法,通过小说其中他角色的观点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使用此方法时,第二个角色必须通过对话,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达观点,作为评价者的性格也就跃然纸上。如:“她每天早晨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好贵的水。’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多了。’”⑧这一对话表现的是作者母亲严谨的生活方式:任何事情都要精打细算,不做吃亏事。写母亲的大嗓门和穿透纸张的各种声音,写她豪迈地驾驶摩托车和她各种风驰电掣般的奔忙。

(三)叙事视角下的人物话语

叙事文本中话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者话语,另一部分是人物话语。在叙事作品中,人物话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渲染了人物的个性、身份,更是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人物话语既可以是口头表达内容,也可以是内心思想的流露。⑨将小说中的人物话语表达分为自由直接引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四类,系统地分析了人物话语的诸多情形及其在人物感情色彩、叙事语境等方面的作用。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部非虚构散文作品,其非虚构性——真实性,决定了叙事者“我”既是作者本人,也是作品中的人物,作者的独白实际上也是作品人物“我”的独白,也就是说,在本作品中,叙事者话语与人物话语具有一致性,两者融为一体的,其区别不像小说那样明显。在本作品中,叙事者通过变换人物话语表达方式来改变叙事视角、叙事层次、叙事距离,但叙事者和人物是同一个人。这也是李娟非虚构散文叙事的最大特点之一。

三、结语

《遥远的向日葵》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进行论说的,同时采用了人物的对话、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叙事者话语、人物话语等多种叙事方式,使作者本人与叙事者融为一体,作品具有十足的真实感,有助于她以个人身份去观察生活、还原生活,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描绘生活,这样的阐释更能打动读者,触动读者的心灵。

注释:

①谢悦:《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②罗刚:《叙事学导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④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第70页。

⑤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第15页。

⑥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第38页。

⑦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第80页。

⑧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年,第15页。

⑨傅琼:《叙事文体学视阈下《逃离》中的叙述视角与人物话语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3期,总第258期。

猜你喜欢
李娟第一人称向日葵
老虎萌萌的幸福生活
向日葵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向日葵
程序框图题盘点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