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捷
诗歌原文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歌大意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摩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故事链接
高鼎平白如话的诗句,把童年的无忧写得令成年人也心驰神往。诗歌的成功,一半儿要归功于“风筝”这一具体可感的媒介。风筝,最早被人们称为纸鸢、木鸢、风鸢……风筝的起源,众说纷纭——有飞鸟说、帆船说、树叶说等,还有人认为风筝源于楚汉争雄时期的韩信在行军打仗时的应急之策。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种关于风筝起源的传说——斗笠说。
斗笠,大家都见过,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的器具。古代,制作斗笠很简单,系绳也大多就地取材,大家基本用柔软的树皮纤维当绳子在下巴处一系就出门了。
据说,有一农夫正戴着这样的斗笠在田间地头耕作时,忽然平地起了一阵狂风,头上的斗笠也被这阵风卷到了半空。农夫赶紧去追,还算眼疾手快的他,没抓住整顶斗笠,却一下子抓住了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追斗笠的农夫觉得非常有趣,跟着他的斗笠着实跑了一阵。这个农夫一下子成了老顽童,还常常给村民表演“放”斗笠。经过一代又一代有心人的改造和加工,慢慢地,“放”斗笠也就演变成了无论大人和小孩儿都喜欢的娱乐活动——放风筝。
名师点拨
“六要素”,是记事文绕不开的话题。借着《村居》,我和小朋友们复习一下。
这首诗中, 记事的“六要素”基本齐备了。时间——农历二月,春天来了;地点——堤岸边,柳林前;人物——儿童;事件——放风筝。合起来,带给读者这样一幅画面:初春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黄莺飞来飞去。杨柳随风摆动,好像在堤岸边起舞。在草木间蒸发起来的水汽,烟雾般缭绕,让人陶醉。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怎么耽搁,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所谓“六要素”,大多将事件分为“起因”“经过”“结果”。联合之前的“时间”“地点”“人物”,做个加法,小朋友们就清楚了。接下来,我们简单且逐一地和大家分享其中三要素的写法。
其一,时间。
写时间,不能总是写“今天”或者总是写“有一天”。写出具体的时间,让人有真实感。例如诗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不仅点明时间是“农历二月”,还用了“草长莺飞”这一景象来写时间。时间,可以具体写,还可以借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比如写北方的腊月,就可以用厚厚的积雪来表示时间;再比如写杨柳抽芽,就表示写春天。当然,很直接地写出某年某月某日,也能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也是很不错的写法。
其二,地点。
写地点,小朋友要写得明白。这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要和读者做个交代。实际上,有时候,地点这一要素深远地影响着整篇文章,也许还能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呢。两个人在烟囱里聊天,两只蟑螂在下水道里打架——瞧,地点的特殊性,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趣味感。
记叙真实发生的事件的文章,要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就仿佛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亲自到达了那个地点,和作者一起来到了事件现场一样。写地点的时候,不一定就是简单交代“这是哪儿”,还可以写一些小配景。例如写草地,偶尔可以写一些小花,写一两只蝴蝶,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地点生动的景致,让读者在头脑中产生动感的画面。比如这首诗,就很典型。“拂堤杨柳醉春烟”,多么美的意境啊!多么美妙的画面啊!读者读到这儿,当然就陶醉了。读者陶醉,就会喜爱这首诗。
其三,人物。
每件事都是有人物参与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事。事中必定有人,有人参与,那才叫事。没人,那不就没事吗?所以,写的时候,要精心选择人物。每件事中都有一个主角,而主角也不能孤零零地存在。很多时候,在小朋友的作文中,从头到尾就一个人。一个人能做些什么呢?一个人就叫“没事找事”。一个主角,加上一两个配角,让事件中的主角和配角交往,事情就发生了。
有的小朋友会问:有时候,我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件事。也很简单,你不断地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心灵沟通,就仿佛有人相伴吧。这样一来呀,读者也就不会觉得你孤独喽。
好的,至于“六要素”中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不在这一期讲。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来说啊。具体的事件有具体的起因、经过、结果。提醒大家:相对于整个事件的写作来说,经过要写具体,写详细;起因要写清楚;结果呢,要为整个事件做个总结,和事件相呼应。
老师相信,以上这些,小朋友一定能明白。大家在实际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任务
写好一件事,可千万别忘了要交代清楚“六要素”,尤其是人与事之间的互动——人可以带出事,事也可以带出人。请尝试着写一件在你生活中特别有意思或有意义的事情,记得要写好“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