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力
班勇(?—127 年)是东汉守卫国家西北边疆的名将。他和他父亲(班超)的名字,总要和西域相联系。西域对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究竟有多重要呢?
西域进入中国统治者的视野,是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是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尽管此行因匈奴的阻挠搁浅数年,张骞没有达到目的,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长安。这次外交的失败,并没有使汉武帝灰心。当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他在西域的见闻时,汉武帝不仅大开眼界,而且对西域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重视,不断派遣使者与西域各国联系。
汉武帝之后的汉朝皇帝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汉书·西域传下》(卷九十六)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朝廷在乌垒(西域国之一,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东北)设西域都护(相当于太守,一年两千石)1人,屯田校尉(管理人口迁徙、开荒种地事宜的官)1 人。乌垒本地人口稀少,但土地肥沃。朝廷决定在此屯田,就可以使乌垒成为抗击匈奴的根据地。汉宣帝在此设都护并屯兵,就是因为看重乌垒重要的战略位置。《汉书·西域传上》说:“护北道,故号曰都护。”“北道”即指丝绸之路北道,都护之职即维护北道畅通。《汉书》还记载都护对西域三十六国的情况要随时监控,一旦局势有变,要及时上报朝廷,并相继做出妥善处理,能安抚的就安抚,该打击的就出手,以稳定西域局势。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上任。至西汉末年,做过西域都护的共有18 人,如韩宣、甘延寿、李崇等。东汉时期,仍有西域都护或西域长史,比如东汉名将班超就曾任西域都护,他的儿子班勇做过西域长史。西域都护或西域长史的设立,足见西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班勇是一个与西域结缘很深的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与西域人打交道,对西域的地理风貌、人情世故都比较熟悉。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西域问题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更多地了解西域,尽管当时西域时有战乱发生,但年轻气盛的他还是勇敢地踏上游历西域各国之路。每到一处,他便把新的见闻一一加以记录,待游历结束后他写了《西域记》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述西域及中亚、西亚各国情况的著作,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对此书评价甚高,称赞它不尚空谈,言之有物。此后,无论是《史记》,还是《后汉书》等历史著作,在谈及西域问题时,都把这部《西域记》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它的史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汉朝与匈奴斗争的不断升级,以及班勇个人身份的不断变化(由军中司马到西域长史),他所作的《西域记》以及他本人作为西域通的价值也凸显出来。
无论是西域都护,还是西域长史,都是在远离朝廷几千里之外的地方履职,孤立无援乃是一种常态。一旦有匈奴来犯,都护都须带领麾下300 兵众抵御来犯之敌。在敌我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要使斗争有胜算,必须借助西域各国的力量。然而西域各国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汉朝的态度总是随着汉军与匈奴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汉军处于弱势,西域的一些国家就会倒向匈奴一方。比如公元75 年(汉明帝时期),西域都护陈睦就因焉耆、龟兹叛乱而被杀。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即使汉安帝十分明了西域的重要性,但考虑到西域都护面临的危险,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决定撤裁西域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