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热米拉·玉山
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在农业供水总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可是,一些地方却一直在水浇地上做文章,赶时髦,摆花架子,片面追求节水类型。先是把渠道防渗改成管道输水,随后又把管道输水改成喷、滴灌,节水类型变来变去,而节水面积并无明显增加,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还有的地方,一谈节水就要新建水源工程,不能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在节水工程建设中,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有水源的地方和纯旱地,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或提高供水保证率。与此同时,要在扩大灌溉面积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科技含量,逐步解决措施单一、标准偏低的问题。
新疆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前提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防止一哄而起,切忌一刀切。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多种形式,这些节水方式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比如,大、中型灌区适宜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北方小型灌区宜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提倡采用喷灌技术,在果园、菜田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区适合发展微、滴灌,干旱地区应推广雨水集流、水窖滴灌技术。各地在选择时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确定技术方案;要尽量选择投资适中、技术先进实用、易于掌握的节水形式;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尖”,工程标准很高,效益却很低,或者不分地域、不分作物,千篇一律搞喷、滴灌,脱离当地实际;另外,还要注意另一种倾向,片面地认为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结果是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真正成了摆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发展节水灌溉时,一定要尊重科学,注重实效,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具有新疆本地特色的节水农业之路。
发展节水灌溉是全社会的事,一定要把政府关注的社会效益和农民关心的增产、增收统一起来,调动农民和其他各个方面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重视节水灌溉主要是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出发的。而农民搞节水灌溉就是要从中得到实惠,不仅是增产,更重要的是增收,否则,他们就没有积极性。另外,对于工程管理单位来讲,也有个效益问题,如果搞了节水工程后,降低了他们的经济收入,那么,他们也不会有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合理调整水价,让农民和管理单位都有利可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农民和管理单位的利益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让农民感到采取节水措施后,虽然水价稍有提高,但灌溉总费用明显减少;另一方面让管理单位觉得兴建节水工程后,由于灌溉面积扩大,总用水量没有减少,自身的利益并没有损害,甚至也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只有这样,才会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步伐。
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县、乡领导应高度重视, 树立节水灌溉农业的大局观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将节水灌溉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的范畴,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量化目标, 严明奖惩, 县、乡、村3级联动, 形成多维共振、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做到层层有人抓, 事事有人管, 确保节水灌溉工作的有序开展。
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全县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节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宣传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农民节水意识淡薄及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实行有偿用水, 促进节水灌溉的普及及推广。
一是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要以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现状、地理条件相结合, 形成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 大力推广科学的灌溉方式, 充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二是把发展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大力发展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村水利科技示范园。三是种植结构的调整, 要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 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以利于统一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及灌溉方式的节水, 用水管理的节水等, 实行全程节水, 提高水的利用率,并且扩大滴灌、低压管道的灌溉面积。
利用多种形式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如滴灌技术、低压管道灌, 把节水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术广而推之,渗透到千家万户,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的技物匹配服务。成立节水灌溉服务组织, 实行有偿优质服务,拉长服务链条,增加服务内涵。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节水灌溉项目投入,县财政要逐年增加投入,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并把节水灌溉、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及新型农民培训等涉农项目有机结合、捆绑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效应。
节水灌溉是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现节水灌溉,领导重视是根本,财政支持是保障,技术推广是关键,多部门合作,采取多兵种协同作战,县、乡、村三级联动是基础,强化服务,量化管理,战略措施与战术措施同举并进,确保节水灌溉工程顺利实施源储备不足,难以跟上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