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建文 中共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委党校
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现阶段各领域管理层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是指以现今各类经济活动为基础,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先进技术成果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组织布局及管理体系,以此促进经济管理活动的良性、高效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具有艺术性、专业性的特点。说其具有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现代化中的一些管理理念及管理精神极具艺术性特征;说其具有专业性,主要是在进行现代化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会运用到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这样来看,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征让其更科学、专业、人性化,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为企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首先,经济管理现代化应遵循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的管理方式都是纸上谈兵。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像疫情等一些不可抗因素的产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同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市场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速度缓慢。结合我国国情找出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是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次,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应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累经验。国外的预测手段、决策手段、分析手段等都是现代化管理技术中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化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参考这些宝贵经验的同时,应重视实践的力量,在运用和检验这些技术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式。
再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的能力及素养会对经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经济管理中,应严格把控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及素养等,以确保经济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能顺利、高效进行。
最后,管理思想及管理方式都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在经济管理中,管理思想应该随着组织需要、内外界环境而常奂常新,以用先进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来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管理方式也应跟得上实际需求,可以借助计算机、通信设备、自动化仪器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来强化经济管理过程,让经济管理不仅从形式上体现出现代化,同时也从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现代化。
人是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管理中应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进行管理,这样不仅能让管理过程更加轻松,同时也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无限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最终用高效的工作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激发员工斗志以外,人性化的管理能够逐步培养员工责任感及归属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因为受到重视,员工会逐步树立“企业为我,我为企业”的思想,由此,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也得到逐步发展。企业文化体现企业发展的软实力,经济管理现代化能让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得到提高,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企业应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发展实情来建立属于自身的特有的文化标识,通过企业文化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者,只要企业能够想员工之所想,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和谐、舒适的办公环境,并借助自身优势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员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让他们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员工一定会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让自身发展同企业发展并步齐驱。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于员工的专业素养是否过硬,要求每个员工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好的专业能力,不仅应熟练掌握工作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同时也应具备不断学习、敢于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民主化管理是企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很多企业的管理方法还比较粗放,与现代经济管理需求格格不入,民主化的管理中心思想在于集思广益、共谋发展,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企业经济管理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红利,让企业管理更具科学化、自动化。例如,企业可以借助数据库、Excel表来建立和整合员工信息、工资及薪酬标准等内容,让人事部在进行工资调整、人员岗位变动、培训安排等各项工作时能够一目了然。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版文档,电子文档更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查询、统计、修改、删除等各项操作,大大节约了人员操作时间,让工作效率事半功倍。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科学化、自动化,是信息时代企业高效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应重视这些要求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经营内容及特点来及时调整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用各种方法来满足市场及受众的需求。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性地调整和革新工作过程,让经济管理的综合效果得以提高。现代经济的发展及高科技的深入让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结构都面临改变,这对企业工作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在经济管理中,企业应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战略目标、市场运营及管理结构等各相关要素,创新经济管理工作机制时应确保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让管控效率得以提高,为改革机制的逐步升级、优化提供保障。管理部门应根据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为经济监督改革体系保驾护航,最终促进企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制度是促进经济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经济管理效果。为此,经济监督制度应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根本,根据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规范一切行为,确保制度的价值得到发挥,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在制定和实施制度的过程中,应将理论内容放在实践中去运用,合理平衡部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及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制度,让制度与企业运营管理、经济发展需求更为贴合。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应重视制度的制定、调整、优化及创新,确保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章可循。要重视基础制度的作用,让管理者、工作人员都参与基础制度的制定、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制度制定的公平性和民主性。此外,应确保大家共同制定的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应首先对制度内容进行可行性评估,在确定这些制度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规范、监督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制订、修改及优化。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制度同经济战略发展目标之间的关联,重视主要制度及辅助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及项目管控标准来监督和把控项目过程,确保制度适应期能够平稳度过。
应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传统的层级式结构让管理过程更加冗杂,线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公平性及民主性。应建立并完善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解决层级结构中的各种问题,让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得以提升。应在经济基础结构中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让分权管理效率达到最优,同时让各层级间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也就是说,通过无边界感的、关系平等的管理结构来促成各职能人员之间的默契合作,为提升经济效益、激发经济活力提供重要支撑。在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时,应客观分析组织体系及各成员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和调整管控机制。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过程,例如很多企业会通过办公软件、社交软件等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性,最终促进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经济管理职能机制为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提供重要支撑。管理者应重视管理机制、职能控制的重要作用,制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内容来确保管控工作的可行性,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来提升经济管理职能机制的效率,并根据职能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来实时分析和找出调整策略,确保经过优化以后的职能机制适用于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及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职能机制。此外,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系统的协调机制,以辅助和优化管理结构,最终为企业经济的平稳、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时,也应重视这些技术的本土效应,在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这些技术手段。管理人员是确保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应严格把控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及管理方式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中永葆活力、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