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荣
(湖北省麻城市第五小学 湖北 麻城 438300)
新课标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诵读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和语言敏感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直观的事物尤其敏感,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凝练的文字转化为图、文、色、形、声结合的更直观、给人冲击力的学习资源,是否会让学生积极性增强、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学习效率更高呢?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山行》是第一篇古诗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生机的深秋图。在教学《山行》这课时,我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中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的收集资料、获得信息。《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抒发了诗人对色彩明丽的深秋美景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给读者启迪和鼓舞。但古今文字的差异,时代的变迁,生活经历、环境的差距难免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因此,教学前我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搜集一些关于四季的诗句,准备上课时读给同学们听;(3)关于作者,你可以收集到哪些资料(生活经历、写这首诗的背景、有哪些作品)?还要求学生将搜集到得资料记录到笔记本上,上课时进行展示交流,评选“预习小能手”。这样不光为学习诗词打下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搜集归纳知识能力。
在教学《山行》时,首先我选用了平缓舒展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再配上色泽艳丽的山水图片,唤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再引导他们根据图片配合音乐吟诵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四季的诗歌,整个课堂立即进入诗词画意的氛围中。紧接着出示《山行》诵读音频,配上活动的诗歌画面,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一下子让学生兴致高昂,一个个争先恐后想要小试身手。
古诗,是诗人字斟句酌,将深邃意境融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短短二十余字的精华,对于知识积累欠缺、生活阅历不多、课外阅读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可谓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变畏学为想学、乐学了。
如,在教学《山行》时,我先纠正字音,学生能熟读成诵,理解诗意时,我在屏幕上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的画面,然后向学生介绍秋季树林落叶满地、冷寂萧条的特点,再对“石径斜”“有人家”进行特写,让学生体会山的高大险峻,云雾弥漫。教学后两句诗时,出示远景、近景、特写等不同角度下的枫叶图,并与寒山对比,让学生领会诗人被满山遍野红于二月鲜花的红叶吸引,流连忘返。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对古诗含义理解及描绘的意境的领悟就更入脑入心了。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唯有像品茶一般细细品味,才能回味无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关键字句、重点字句,借助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形、色等形式,将抽象凝练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图文音频资源,再在反复理解、推敲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最终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山行》“白云生有人家的”“生”字用的巧妙,但若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便很难理解。而视频资源的运用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深”?接着让学生观看录像:半山腰,白云朦朦胧胧、源源不断、此起彼伏,形状多变,房屋隐约其中,若隐若现……直观优美的画面,朦胧变幻的场景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古诗中抽象凝练的文字巧妙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兴趣,也从动态的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深”只写出了云雾多,而“生”还含有“产生”的意思,写出了山上云雾缭绕的美景。
古诗词教学,只要巧用信息技术,一首首好诗、好词就会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过了头”,哗众取宠,虚而不实。但我是,只要我们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服务的心理,扬利去弊,用好、用巧这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这朵奇葩会在语文古诗词花园中开花结果,也必会为语文教学增添重彩浓墨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