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海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以会计信息作为出发点来调节、指导、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借此来显著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及社会效率的一类工作,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程序来防止违规和舞弊的发生,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协调发展。
早在1972年,由ASB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中,就内部控制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是一种企业出于顺利运营和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类有效避免企业风险的措施总称。而在2004年,COSO委员会则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种对企业风险管理起到一定助力的管理领域。近些年,我国在借鉴国外一些内部控制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和监督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运行,我国相继在2012—2017年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等一系列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相关文件,自此之后,国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化推进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在企业群体中,行政事业单位也被纳入其中。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是在这方面起步时间相对较早的美国,有关内控制度的法规化执行也是从2010年开始的,并且我国在内控方面的研究时间共计十几年的时间。国际范围内的内控制度仍旧处于一种亟待完善的状态下,我国在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遭遇到诸多的问题及挑战。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就是在有效管理国家的同时,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并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单位内的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鉴于此,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做到安全、高效的运作内部的财政资金,一个科学、合理、健全的内控体系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其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及流程的要求,这其中的重要基础条件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力度的强化是降低单位出现违规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二,确保整个单位工作运行的公平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内控力度的强化可以确保单位在始终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针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而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资金使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力度的强化,能够有效监督内部资金的使用,可以在显著降低主观随意使用资金问题发生概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预算管理工作的时候,内部控制是其中的重要保障条件,同时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达成工作目标,一个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使得事业单位尽早地发现存在于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或者是潜在风险。如此一来,行政事业单位便可以在有效对内部资源及其配置做出合理优化的前提下,使得内部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长期落实及持续优化,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层面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可控状态,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作用显著。
从本质上来看,内部控制也就是风险控制,而作为内部控制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同样也包容内部控制。想要更进一步地理解内部控制内涵,就需要从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解中跳脱出来,认识到内部控制并非是单纯地局限在会计层面,需要从战略层面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形成全面的认知。在此之后,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做到将之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的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也能够有效培养风险管理意识。就现今的情况看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问题愈加明显,这些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内控制度的完善也正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内控管理是一个监督的过程,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则认为内控制度等同于单位规章制度,有的虽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内控制度的监督作用。
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具有全面性、客观性、持续发展等特征,它是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而现阶段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将内控制度建设很好地过渡到内部控制建设上来,内控制度虽然建立了,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有的内控制度不涵盖全部人员与业务流程,缺乏全面性;二是有的内控制度对业务流程缺乏牵制、制约关系,缺乏客观性;三是虽然有的内控制度和单位业务流程之间形成了牵制关系,但却因为未能做到时代化发展更新,使得整体内控体系可谓是漏洞百出,缺乏有力的整体监控。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理解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独立编制。其实从本质上讲,预算编制是每个部门的相互沟通合作完成的工作。但实际操作时,财务部门只是掌握预算数据,缺乏与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在部分情况下,财务部门会直接将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简化,甚至于完全以之前的预算数据作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导致预算执行时,各个部门当年的工作任务脱离预算目标,从而预算执行效果不容乐观。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和监督机构,对日常的会计工作以及经济活动的后续监督也很少。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有内部审计部门,但由财务人员兼任,缺乏独立性,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约束力度有限,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地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的缺陷或者是工作履行有效与否进行评价。外部的一些监督机构由于对单位业务活动了解不多、力度也有限,没有办法有效发挥监督主导作用。内外部监督沒有形成合力,这些都会导致内控作用发挥失效。
内控建设需要领导重视,还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加强宣传和培训非常重要。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广泛深入宣传与培训工作,借此帮助全部员工对于内控有关理念、业务关键环节等信息做出全面的了解。将内控意识纳入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建设中,使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力保全员深刻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全面加快内控建设步伐。
制订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管理手册》及内部控制操作流程,为内控工作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如确定自控重点和目标,将内控要求细化分解到各个岗位,建立岗位清单。细划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同时内控体系的建设一定要贴合单位实际,并且要持续更新;保障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紧密协调,执行有效,结果达到预期目的,各项制度要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通过全面系统管理的需求,立足于"全员、全面、全过程",按照内控手册及各项制度,使单位各项业务与各个部门(岗位)责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内控管理高效运行。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预算编制占据核心地位,完善预算编制,能有利促进内控制度顺利进展。预算编制是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共同对在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资金项目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每一项资金项目都要编制相应的预算方案。如在预算编制阶段,为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财务部门在做预算前应事先与相关部门就其本部门的资金项目使用充分沟通分析做出相关的预算方案;在预算执行阶段,财务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汇总上报,并将结果告知各部门,一方面使财务部门与各部门增强了沟通,另一方面使各部门之间对预算工作与本部门的相关性有所认识,从而对本部门预算控制点加以重视,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度,这样大大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进展。
建立内部审计与监督部门,保持部门独立性,并加大考评问责力度,定期开展内控专项检查,对内控建设实行常态化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内控制度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可以邀请具备丰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客观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设计落实情况,根据评价结果优化内部控制流程,进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快速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的落实对其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意义非凡,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自身良好的内控机制刻不容缓,强化内控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要始终贯穿纳入单位管理体系,分清权责,强化监督,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监督,从而在有效提高其内部内控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其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