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长乐区财政局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来讲,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接轨,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进,促使我国政府会计逐渐跨入到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会计模式中。虽然政府会计制度条例、规章为单位转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有效指导,但多数事业单位在新旧制度的过渡中存在不少问题,全面有效地理解政府会计制度有利于其在事业单位中的落实。
政府会计制度采用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行的模式,政府单位各会计事项,都要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核算。此时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部分,根据会计事项属相,分别开展核算,既能反映出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单位的财务实际状况,将单位的债务、资产等信息透明化,便于政府监管。目前,这一个创新点在政府举债融资规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会计制度新增“固定资产累积折旧”科目,将固定资产折旧从以往的虚提折旧转向实提折旧,有利于单位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反映,也指明了单位设备等设施的原始价值和净值,有利于单位资产监管,将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意义最大化地凸显出来。
双体系运行下,单位需要分离财务科目和预算科目,同时根据需求增删会计科目,重塑了科目,比如增加“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的优化,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全面、细致,能够有效反映单位资产价值,也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单位运行成本,便于会计监管工作的开展。而且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坏账准备”概念,要求各单位在运营中,应按照规定计提坏账准备,进一步反映出单位债务情况,有效反映单位成本问题。
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并行,需要单位既编制预决算报告,也要编制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更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收入费用表等,为单位决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支持,提高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从短期来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并行的条件下,单位既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对财务事项进行核算,也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对预算事项进行核算,采用平行记账方法。相比以往,虽然双核算基础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提高了对单位资产负债情况的掌握,但短期内,单位核算工作量增加,核算风险点也较多,影响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但随着单位信息化管理建设、财务人员转型等工作取得进展,大部分基础且低附加值的核算、记账等工作将由系统代替,人工核算量呈下降趋势,从长期来看,简化了单位会计核算,同时也反向推进了单位财务人员转型和财务管理革新。
从上述政府会计制度的创新点来看,政府会计制度具有“双目标”“双功能”“双体系”“双基础”以及“双报告”五个优势,而这5点内容的落实,需要单位能够编制双报告的财务系统、详细科学的二级、三级会计科目内容等,因而对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为保证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单位必然需要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和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方向相同,随着政府会计制度在单位应用的加深,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政府会计制度下,虽然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行,但同企业会计不同。企业财务会计的实施是为了在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完整的基础上推进单位实现价值增值,而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会计,将和政府相关的资金都作为收入而非资本,不强调资本保全,而是依旧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分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也主要是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全面反映单位资产负债情况等。
(1)做好制度宣导工作,提升人员知识储备。目前,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前留给单位的准备时间不长,而多点创新下政府会计制度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即使当前多数单位都在积极学习政府会计制度,但很多地方并未完全掌握。为此,各单位应再次重视人员对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宣导,将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和分析作为近期单位培训的重点,定期组织集体培训、参加新制度解读集训和研讨会,同时为人员准备政府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手册,以提升单位人员对政府会计制度内容的掌握,掌握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并结合单位发展趋势,点名政府会计制度优势,了解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目标。
(2)细化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首先,单位需要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专职负责政府会计制度内容解读以及新旧会计制度、准则比对分析工作,并根据实施要求和目标,将政府会计制度落实工作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并协调部门矛盾,确保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人员培训等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单位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政府会计制度内容、部门权责等,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具体方案,为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提供指引。最后,单位应重视实施问题反馈和督查工作,由工作小组配备人员动态追踪政府会计制度落实工作的开展,通过比对预期方案计划和实际进展情况,来分析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编制报告反馈给单位管理者,发挥组织督查、指导作用,及时制定解决措施,纠正新制度实施工作。
(3)倒排时间进度,做好配套保障工作。首先,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落实要求,各单位应倒排时间分段推进,根据当前单位所在的时间段,合理调整后续时间内单位所需安排的工作,确保政府会计制度在单位中的落实如期完成。其次,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是一项时间紧、业务重的工作。对于单位而言,应先做好相关配套保障工作,比如引入能够满足双报表编制、数据实时共享的财务系统等,为新制度的落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单位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保证新制度如期推进。最后,合理安排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转换工作时段,依据各阶段衔接工作内容,提前梳理衔接点、风险点等,为财务人员提供信息支持,协助管理者制定出合理的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方案,快速推进新旧会计制度过渡,有利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地。
从单位应用层面来讲,政府会计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只是从统一管理的层面上,对单位资产负债核算、预算会计、报表体系等进行了大体规定,但在一些细节上,并未有明确的条例,比如关于固定资产折旧,单位固定资产实提折旧入账科目和“财政拨款收入”不能匹配,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出财政拨款效率,而且不同单位对固定资产折旧时间有不同的理解,部分单位在管理时不敢私做主张,使得其固定资产核算数据准确性存疑。而且政府会计制度在调整会计科目时,只是对一级科目进行了规定,二级科目编制上,单位也较为灵活,不同单位可能对同一会计事项有不同科目记录。另外,在当前新旧会计制度过渡阶段,单位对会计核算基础也有一定的疑问,部分事业单位的行为基础和特殊业务基础并不一致,其所对应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相同,财务人员在处理时,不能针对单位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核算基础。为此,在后续政府会计制度管理规范中,还需重视这几方面工作的完善。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来讲,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接轨。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进,促使我国政府会计逐渐跨入到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会计模式中。而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发展来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或融入成本会计分支是主要方向,主要代表国有法国。成本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重要内容,必然是需要在政府会计中体现的,由此可见,在本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成本会计将成为下一步改革创新的方向。我国在会计制度建设上,还需和其他国家积极交流,学习其他国家政府会计优点,不断推进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完善。
政府会计制度的提出虽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新制度改革创新范围较广,相比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增添了不少内容,而国家又对单位落实政府会计制度约定了时间,事业单位必须准确认识到政府会计制度的创新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新旧会计制度的异同,掌握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利用当前新旧制度过渡阶段,做好配套准备、前期准备等工作。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学习国际其他国家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度,进而推进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