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事业单位往来款项主要是指在其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应付及预收款项等。根据事业单位的运行特点,其款项涉及债权或者是债务,还包括部门与个人和其他事业单位发生往来而产生的款项。所以,事业单位做好来往款项的工作,既是其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其生存和发展要求。
根据往来款项的内容可知,往来款项是事业单位在进行自身业务活动时所产生债权和债务,其中不仅会有个人的公务借款,还会有单位运营中的应收和应付的相关款项,可以说,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几乎包含了事业单位的全部业务内容。如果事业单位能够将往来的款项进行处理,能将实际需要偿还的款项做到整体上的控制,那么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换句话说,当事业单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越快偿还往来款项,就能说明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也能得到高效的体现,各项管理工作都在积极地推行。同时,如果事业单位已经超过了偿还期限,那么对于往来款项拖期还款的时间越长,就越能证明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不太规范,整体较为混乱,且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积极性也应该相对缺乏,人员之间对于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也不甚了解,整个业务的推进过程也相对缓慢。
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直接关系到会计质量的体现。具体而言,当事业单位中存在尚未处理的坏账,且存在的时间较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都会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账面上的数据虚高。如果此类账目较多,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就会越严重。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也是影响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会让往来账的情况产生虚假,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往来账中涉及了经济业务中的具体收支情况,也对于会计信息的最终呈现来说,是失真的,没有体现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事业单位与盈利的企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事业单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进行业务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国家政府的拨款和事业性的收入,这在根本上就与企业的资金来源方式产生了不同。正是因为如此,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以及使用效率的控制方面,还需要在意识上进行提升。事业单位往来账款的使用情况实际上就是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反映,如果事业单位能够在时间范围内进行款项的偿还,那么就能证明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比较顺利,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也能进行一定的体现。相反,如果事业单位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对往来账款进行处理,那就说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所以说,事业单位的来往债款处理情况,就是对国有资产使用的最直接体现。
由于事业单位自身运营的特殊性,其经济体制、工作职能和发展目标都与企业的大不相同,所以事业单位整体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就不如企业那么重视。多数的事业单位只要求资金的运营能满足日常单位的正常运转,至于如何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安全性,事业单位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意识强化。由于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欠缺重视,所以针对来往款项处理的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管理的过程相对不够规范。具体而言,不少事业单位对于往来款项的审批不够严谨,导致最后借款和转账的对象方面可能出现不太一致的现象,且产生无法确定借出的款项是何时能收回,以及对方联系方式会有一定的错误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偿还的风险不断加大。除此之外,针对事业单位的往来账款项处理问题,单位也没能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处理,这样往来款项具体的管理人员就不太明确,真正的管理责任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总之,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处理是因为管理意识的缺乏,导致逾期不还款的现象较为频发,自身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事业单位针对财务管理建立起的专业队伍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整体储备的财务人员情况来看,其财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是直接上岗的财务人员,其对于专业财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不够处理事业单位的财务相关工作。具体而言,事业单位会计过去是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因此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事业单位的往来收付款并不是按照此原则来进行处理的,更多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所以当企业财务储备队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其在处理往来款项的相关工作时就会面临不少的挑战。不少缺乏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将收入支出部分的经营业务核算数据,放到往来账款的项目之中。此外,因为事业单位对于往来账款的处理没有设置明确的科目,又或者是科目的设置不够清晰和科学,导致往来账款的处理并不是统一进行的,而是分为了发生和偿还两个部分,使得往来账款无法进行自动抵消。
有一些事业单位对于往来账款的处理就是将其进行挂账,但是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挂账情况较为堆积,不少事业单位的挂账时长最多可以有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些挂账的单位或者是个人的还款情况根本无法掌握和预计,可能挂账到最后根本不可能得到偿还。除此之外,近年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单位不断的合并分家,原始账务的往来款项在未得到清理的情况下,又随着单位的重新组建,账务合并后,增加了更多的往来款项余额,整合到新的单位后,由于单位本身的人员调动,其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可能已经发生改变,而事业单位的人员在进行换岗时,并没有将往来款项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交接,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就对挂账的情况无法进行追踪,进而导致账款就形成了呆账或者坏账的情况。事业单位针对该类账务要处理的程序较为复杂,如果没有专业财务人员的执行,很难得到妥善的处理。如果往来账款的情况一直不能得到解决,那么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情况就不会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就不能根据数据来做出高效的发展决策。
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的处理时,可能会出现不太规范的操作。有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于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不够细致,所以会计信息的反映较为失真,会计业务内容也不够准确,与之进行合作的事业单位也较为混杂。所以最终会计信息反映出来数据信息与实际的债权债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事业单位的应收和应付款项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就会让往来款项的结算和清理工作难以进行,很难得到妥善的处理,会计核算的作用就也无法发挥出来。
事业单位往来账款的管理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如果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是很难实现往来账款的高效处理的。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要重视起往来账款的管理工作,从而指导单位内部的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也要认识到往来账款的重要性,通过在部门内部宣传和培训相关的知识,让部门内部的员工能将往来账款的工作内容渗透到自身的职责之中。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要对往来款项的审批机制进行完善,严格把控往来业务的流程,确定款项的借款人员和偿还时间等一系列的过程,并设定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往来账款的管理。
随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质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无论是会计的记账还是报表的形成都与之前的工作较为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就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了解往来账款遵循的权责发生制的意义,进而了解如何处理往来款项中的预算和财务会计等工作,进而对会计记性更为准确地核算。财务人员要加强对收支和往来款项的区分工作,不让经营活动的收支数据变为往来款项的数据内容,严禁事业单位产生资金截留的情况。
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长期挂账现象,其要加强对于长期挂账的处理和核销工作。对于该工作的实施,企业要成立相关处理小组,以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为领导,再结合相关部门,包括财务和资产管理等部门。共同建立起针对挂账现象的处理小组。督促长期欠款的人员进行按时的还款。如果在监督和催促之后,还是不能按时还款,针对这部分的情况,做好取证工作,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上报到上级领导,逐级的审批,并根据相关的条例和政策,来进行往来账款的核销工作。
事业单位要将会计的基础工作进行优化,才能处理好往来款项的处理。具体而言,财务人员要从往来款项的核算前期就做好相关工作,将往来核算的原始凭证进行保留,还要确保一系列的往来款项操作都规范合理。除此之外,财务人员还要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科目的设置,并且以自身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来选择合作的往来单位,尽量减少挂账的现象。财务人员还要在日常的经营中,及时清理账务,如果一旦发现账务上的问题,就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之后往来账款的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往来账款的管理能直接反映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得到保证。因而事业单位要从往来款项管理的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找到解决策略,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呆账和坏账情况得到减少,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