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江 夏
(1.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23;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4)
关键字:黑臭水体;成因;防治对策
城市黑臭水呈黑色或泛黑色,有刺激性气味。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
城市河道中污染物来源主要为综合生活、工业企业污水溢流、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等,主要来源为综合生活污水溢流。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有机物,在好养微生物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溶解氧,由于水中有机物负荷过高,耗氧速率加快,极易造成水体缺氧。水体缺氧致使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致黑致臭物质(比如硫化氢、氨、甲烷等),从而引起水体发黑发臭[1]。
底泥中含有重金属、氮磷及腐殖酸、富里酸等难降解性有机物,在外在扰动下极易释放到水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另外,底泥中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硫化氢、氨、甲烷等气体也会致使底泥上浮和水体黑臭[1]。
水体温度与pH值影响有机物的分解与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影响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通过对近一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该渠氨氮含量在不断增加且下游采样点含量高于上游采样点,溶解氧含量不断增加,但是下游含量低于上游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由氧化性逐步转为还原性,下游还原性略高于上游,透明度在不断提高。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目前氨氮含量超标2.19~2.69倍;溶解氧含量达标。
1)点源污染,通过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目前该渠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沿线有17个雨水排口接入,晴天有部分污水入渠。该渠汇水范围内主要为居民及企业生活用水,入渠污水主要以综合生活污水为主。造成污水入渠的主要原因为社区及市政道路存在混错接现象,该片区人口居住密度高,污水管网容量不足,下游污水提升泵站及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2)面源污染,渠道汇水范围内多为硬质地面,渠道沿线有多个垃圾收集点,部分岸线周边地块为农业用地,初期雨水直接入渠。3)内源污染,通过检测底泥深度普遍达到40cm左右,部分区域淤泥深度达到80cm。淤泥有机质、TN、TP极高,底泥释放将对渠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4)其他,该渠上游水源水为污水厂尾水及湖泊来水。目前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为一级A标准,而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也不满V类水体水质要求。
1)控源截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①末端截污纳管,通过对渠道沿线17个排口进行排查,其中有10个排口有晴天有污水溢流,在排口上游增设截流井等措施将晴天污水输送至污水管网处理达标后排放,弊端是雨水仍然会有污水溢流。②社区雨污分流,该渠道汇水范围内有47个社区和单位,通过对排水管网普查,对存在混错解的地方进行雨污分流改造。③污水管网扩容,目前该汇水范围内均为已建成小区及单位,为确保准确计算污水量,保证管网真正满足需求,通过调查现状供水量来分析污水量,合理增设污水管网。④初雨截流,通过分析该渠北岸范围内地块开发较为完善,建筑密度大,面源污染相对严重,考虑对渠北岸雨水进行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初雨调蓄量按15mm考虑。收集的初雨排往规划的初雨厂一并处理后排放。
2)内源治理,目前底泥清淤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干式清淤及水上清淤,其中水上清淤技术又分为机械抓斗挖泥船、水力冲刷清淤设备和环保绞吸法[2]。由于该渠现状水深约2m,上游污水处理厂每日排放尾水约25万吨,若采用干塘清淤法排水量大,施工导流难度高。而机械抓斗挖泥船、水力冲刷清淤设备对水体扰动较大,水体污染严重。
3)生态修复,生主要包括岸线修复、生态净化[3]。①岸清除渠道沿线垃圾收集点,取消村民私自圈地种菜点,渠道沿岸增设绿化带,亲水平台。②沿河两岸布设生态浮岛,基于采用人工浮岛技术+下挂柔性超纤生物反应膜方式,利用植物及附着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增加水体的净化能力。
4)长效管理机制,黑臭水体治理通常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治理方案虽满足了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标,但要确保水体 “长治久清”,需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①应该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建立河湖水体保护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偷排、乱拍、破坏排水管网等现象依法处置。②建立健全黑臭水体治理考核问责机制,实行河湖长制,落实到人。③提升黑臭水体监测监管能力,采用遥感、GIS等措施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智慧化管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4]。
黑臭水体不单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黑臭水体消除率为86.7%,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