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中村民族旅游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西藏林芝琼林村为例

2020-11-25 12:40
北方经贸 2020年4期
关键词:村寨景区民族

李 丹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拉萨850000)

“景中村”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界定。“景中村”概念最早被官方正式提出是在2005 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管理办法》文件中。赖峰(2015)认为“景中村”是指因为历史和区位等各方面的原因受风景区的影响较大的介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之间的村庄。

对于族旅游村寨的概念研究:李林岭等(2018)提出,民族旅游村寨是以自身特有的原生态民族村寨民风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相融合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值。民族旅游村寨问题与对策研究方面:金颖若教授在2011 年第二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上提出,民族旅游的开发需要市场发力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基础,即“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钟洁(2012)研究发现,民族村寨开发的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对产品的高质量高要求的体验需求现象。林菁(2015)通过对广西民族村寨的调查研究分析,从资源配资、品牌打造及绿色生态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提策略。罗永常(2016)以西江苗寨为研究样本,提出民族旅游村寨开发理念升级、项目升级、产业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等五大转型升级路径。

一、琼林村概况

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于1988 年6 月由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络巴民族乡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个珞巴族聚居地。南伊乡下辖三个行政村:才召村、南伊村和琼林村。其中,琼林村是南伊沟景区内唯一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景区内雅鲁藏布江支流南伊河北岸,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北侧,所辖面积约20 平方公里,辖区内山高谷深,平均海拔约3500 米,植被茂盛、物产丰富,为琼林村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全村共计50 户,205 人,主要村民为珞巴族。该村珞巴族有179 人,占87.3%;门巴族14 人;藏族11 人;汉族1 人,是村中唯一的汉族系入赘村中的青海人。村民经济来源以畜牧业、旅游业、运输业、林下资源采集业为主。南伊沟景区为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设立了四个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售卖小组,已经形成了以优秀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的集体经济统筹合作机制。各售卖点售卖所得收益70%用于联户内群众平分,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原来迷茫的村民找到了发展旅游经济的新路子。

琼林村与景区旅游公司对接,积极开展旅游经济。目前,公司管理人员三名,司机两名,保安一名,保洁两名,带动六户八人增收。全村共有牦牛202头、犏牛412 头、黄牛190 余头、猪500 余头,一头犏牛产奶35 斤,每斤约60 元,2018 年412 头犏牛为农牧民增收200 万余元。2011 年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村长达吉带领“双联户”党小组五户开展珞瑜地区特有野猪品种养殖项目,现野猪200 余头,2017年为每户增收5 000 余元。2016 年由村致富带头人普布次仁带领村19 户农牧民成立运输队,积极参与各类工程运输,为每户增收60 000 余元。2018年,南伊沟景区共接待20 万人次,为琼林村提供了大量客源,实现门票收入60 万,人均收入18 000 余元,现金收入16 700 万余元。

二、琼林村民族旅游村寨发展SWOT 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

琼林村气候温和湿润,干湿季分明,秋、冬季日照充足、较干燥,夏季降水充沛、湿度大,年平均气温8.7℃,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8℃,无霜期长。

2.交通便捷

琼林村位于米林县中南部,南伊乡以南7 公里处,与印占马尼岗接壤,距离中印边境哨所仅几十里山路,是一个典型的边境民族村。该村距离米林机场23 公里,距米林县城5 公里,林芝地区八一镇78 公里,村民乘车仅半小时便可到达米林县城,交通便利。

3.住房条件得以改善

2009 年,琼林村的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开始发展旅游业,利用过去村民伐木时所建的纯木头房屋,经过设计改造,琼林村首批建成七个家庭旅馆。自2011 年以来,国家全额补贴“安居”工程在琼林村连续开展,目前,全村百姓均已住上300 多平的宽敞明亮具有珞巴风情的新房子,这为琼林村的民族旅游发展开发民宿提供了条件。

4.旅游资源丰富

(1)文化资源。珞巴族为我国55 个少数民族之一,1965 年经国务院批准识别为单一民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藏文;主要生活在林区,兼具畜牧、纺织、采集和竹器编织等。珞巴族男子一般都在腰间佩戴长刀,身穿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子身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无论男女腰部和颈部都挂满厚重的饰物。在琼林村中,游客可走进洛巴人家中,体验洛巴民族服饰,参观家居陈设及装饰、神坛,品尝洛巴民族美食;并可在村中野生动物养殖园观看珞巴族从山中俘获的野鸡、熊等猎物;村中还建有珞巴文化展厅,陈列展示珞巴民族服饰、珞巴竹编、珞巴织布、珞巴生活用具及珞巴祭祀神器等。其中,珞巴织布是珞巴民族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技艺,2008 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琼林村,每年春节、藏历年、贡布节节庆期间该村村两委组织进行文艺演出,在节日期间演出节目多达80 项。为推广珞巴民俗文化和藏医文化,米林县每年举办“5.28 珞巴民俗暨藏医药“文化节,主要通过表演珞巴舞蹈、珞巴音乐,开展射响箭、抱石头等民间技艺,向游客展示珞巴文化、体验珞巴风情。

(2)自然资源。琼林村全村总面积约1 132 平方千米,琼林村于2003 年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现该村耕地面积约2 亩,林地面积536.25 亩,草地面积56.25 亩,草场面积80 450.91 亩。琼林村傍居南伊河,水资源丰富;其主木材资源有:高山松、云杉、桦木、柏树、竹子、青冈等;药材资源有:虫草、三七、灵芝、贝母、当归、党参、七叶一枝花、雪山一支蒿等;菌类资源有:松茸、青冈菌、木耳、羊肚菌等;动物资源有:老虎、豹子、熊、獐子、猫头鹰等。景区树上长满绿油油的松萝,说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二)劣势分析

(1)规划开发缺乏完全自主性。南伊乡是一个边境乡镇,位置较偏僻,而琼林村更是边境上的边境村,其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比较大。一方面,开发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完全自主性;另一方面,客源上有一定限制性,从而相对缩小了客源市场。

(2)本土人才严重匮乏。琼林村人口稀少,人力资源不足;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本地人才严重匮乏,仅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5%,高中文化程度占8.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7.9%。主要表现在村民参与形式单一、参与能力不足。村民普遍认为参与旅游就是在景区就业吃上旅游饭,例如参加表演队,参加景区观光车队,开民宿,开商铺等,参与意识和能力有限,谈不上参与决策。这就意味着依靠当地人才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景区及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存在困难。

(3)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较差。南伊沟为国家4A级景区,琼林村作为景中村依托该景区得以快速发展。通过2019 年7 月实地考察发现:第一,景区内网络信号极差,手机经常出现无信号状态,打电话、上网十分困难;第二,景区内部路况较差,路面狭窄且坑洼、弯道较多,导致车辆颠簸,游客满意度较低;第三,景区旅游相关指示牌较少,垃圾桶、吸烟点、公共卫生间等必要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由此表明,琼林村旅游接地能力较差,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4)景区开发设计规划存在问题,导致景区体验性较低。现目前南伊沟景区旅游项目开发仍停留在观光层面,琼林民俗文化村亦是如此。在民俗文化的开发中缺乏游客深度体验项目以及互动性、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等项目,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相对较差;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上民族性、独特性、实用性融合不佳,导致旅游纪念品等缺乏吸引力。目前游客在琼林村,主要活动就是参观民族村寨村容村貌、参观洛巴民族陈列馆、穿民族服装照相留影,到小吃摊品尝珞巴民族美食,到民宿体验珞巴族生活等;琼林村还未为留宿客人开发夜间娱乐体验项目,即便珞巴族的歌舞表演也是不定期一般传统节日才会举行。作为以珞巴族文化体验为主题的南伊沟、琼林村,依靠这种单一、传统的旅游观光方式很难使游客建立起“故地重游”的想法。

(三)机遇分析

首先,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精旅游文化产业。目前,西藏已把旅游业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以培育壮大,以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坚持“特色、高端、精品”为导向,极力提升“人间圣地·天上西藏”整体形象,塑造旅游品牌,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其次,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五通两有”工程,实现3A 级以上的景区通油路、通电、通水、通宽带、通无线网络、有环卫设施、有咨询服务中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完善智慧旅游。最后,推动优秀民间民俗文化、藏医药文化等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其次,西藏自“冬游西藏”启动以来,各项旅游相关优惠政策的实施,为西藏为景区冬季市场输送游客,努力改变西藏旅游市场“淡季不淡”的局面,为琼林村旅游发展提供客源基础。

(四)威胁分析

1.旅游产品同质化

南伊乡是我国珞巴民族集中聚居区,琼林村与南伊村、才召村都存在浓厚的珞巴民族文化。其中,琼林村与才召村相对距离较近,旅游开发的资源十分相似。琼林村依托南伊沟的自然美景,其百姓以参与景区旅游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旁边的才召村则主打珞巴族特色文化旅游,所以在两村的旅游开发中存在同质化现象,存在资源的设计开发、客源的相互激烈竞争。

2.传统技艺失传

琼林村为珞巴民族旅游村寨,在社会高速发展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珞巴民族文化、风俗、技艺等都面临失传危险。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无法静下心来传承专研传统技艺;同时,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未受到社会的重视,因而大部分年轻人对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失去兴趣。

三、促进琼林村民族旅游发展生态实现路径

(一)开发理念与时俱进

结合国家及西藏十三五规划有关民俗旅游发展新趋势,明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新指导思想。首先,民族旅游村寨的旅游开发不能局限于民族文化观光,需拓展向休闲、度假、体验转变。其次,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必须以“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乡土味道”为原则,民族旅游村寨要持续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民族原真性保存是关键。再次,景与村的开发为景的发展提供资源与空间的延申,景的开发又为村的发展奠定硬软件基础和提供客源。最后,由于琼林村是边境村,受政治影响相对较大,在开发管理中,切实将国家、党的政策充分与旅游资源开发、客源市场拓展及管理相结合,促进琼林村以“小牧屋”为核心的“边陲党建红色长廊工程”工作的开展,实现琼林村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完美结合。

(二)丰富旅游体验项目

丰富和提升琼林村民俗旅游项目,需要将更多符合游客消费需求的时尚元素融入设计开发之中。第一,琼林可以开发一系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第二,通过在琼林村发展景区民宿,利用夜晚向游客展示珞巴族的篝火晚会,赛歌、斗舞、美食美酒,展示星空之下珞巴魅力。第三,在天边牧场开发旅游文化展示平台,把村里富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游客观赏性和体验性,实现全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三)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琼林村仍需继续完善村内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吃、住、行、购、娱、厕等六方面的配套设施。吃方面:琼林村是南伊沟景区内唯一村落,整个景区中除了固定的土特产、小吃摊位外,无正规的旅游餐厅,无法满足不适应藏式饮食的游客用餐需求;住方面:村内民宿的硬软件配备、卫生条件、价格都需进一步规范;行方面:景区道路的舒适性亟待改善,观光车辆的安全、舒适性有待提高,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购物方面:完善售卖摊位的正规性,产品质量、真伪、价格、卫生及售货员的服务意识及水平都需进一步提升;娱乐方面:深化游客体验项目,充分利用珞巴特色文化及天边牧场开展民俗体验;厕所方面:科学合理规划厕所的修建,目前厕所数量较少,需继续贯彻解决乡村旅游中的厕所革命。

(四)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就琼林村现目前发展状况而言,开发、管理人才匮乏、服务人员培训不足等原因,服务意识和质量便成为琼林村发展的一道坎。服务升级就是要通过引进人才、增强培训、优化管理等方式实现景区、景中村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景区旅游开发公司、村委会等组织需相互配合,组织服务接待培训,选派优秀骨干工作人员到内地开发较好的民族旅游村寨实地考察学习,建立和完善各行业服务行业规范标准,开展星级评定,促进琼林村、南伊沟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目前,许多景区中都能看见“景中村”的身影,体验“景中村”的建设与发展成果。琼林村以民族旅游村寨景中村为旅游发展模式,其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规划与设计,需要继续优化琼林村的旅游生态发展途径,注重洛巴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创新开发游客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提升民俗村寨的文化内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注重品牌打造,增强竞争实力,做到“景村融合”,以实现琼林村洛巴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猜你喜欢
村寨景区民族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MINORITY REPORT
“摘牌”
某景区留念
锅巴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