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慧
(海南省东方市第一小学 海南 东方 572600)
教师开展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具有思想性的学科,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阶段,充分挖掘语文素材中的思想性因素,在教学活动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要深入探究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多体裁形式,表达德育思维也有多种方式。其中教材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体裁即小说和记叙文。一般这种体裁课文都是讲述故事或事件,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十分喜爱这种画面感强烈的课文,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讲解的故事也十分富有正面鼓舞作用,大部分学生可以直接理解课文作者表达的含义且挖掘出更多的德育因素。除了上述课文体裁,很多学生还喜欢散文,因为散文的主要形式为抒情,作者借助文字表达内心波动的情感,小学生的理解水平还较为薄弱,也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此时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常见的语境和句式,同时结合课文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针对性讲解课文德育思维和思想感悟,为学生传授分析散文能力,在此过程中不仅对课文蕴含的语言之美进行赏析,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相对于以往也得到较大发展,已逐渐成为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教育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探究的全新热点。尤其多媒体应用到教育中能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兴趣。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体验。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频、动画等,促使学生直观清晰了解所学知识,打破传统语文教材和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产生的限制影响,充实语文课程。此外,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介绍所学课文背景知识,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清晰观看优质学习资源和精彩案例,便于后续掌握学习。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且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就要做学生的榜样和表率,无论是日常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还是课上教学都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和谐的互动学习环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能急于训斥,而是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当学生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向老师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提高对鼓励性话语的使用频率,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学习生字词、阅读文章、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