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2020-11-25 07:26赵媛源杨惠芳
现代英语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语序母语定语

赵媛源 杨惠芳

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了解并且掌握其他的一门或者多门语言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实际需求。 众所周知,母语是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而在二语习得时,母语的思维已经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母语的影响尤为重要。 文章试根据西方二语习得理论,以江汉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探索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并且基于这些负迁移现象提出对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建议。

迁移(transfer)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20世纪40~50 年代,迁移理论被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美国语言学家Odlin 把语言迁移定义为: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Odlin 的定义,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迁移不仅仅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native language transfer)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于母语的词义、发音、结构规则或习惯来使用第二语言的现象。 在二语习得中,如果母语(native language) 的语言规则和目标语( target language)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目标语的习惯,则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则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二、 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习惯的差异

在思考同一件事情时,中文使用者偏向于先搜集证据进行论证,最后再总结出观点,偏向含蓄和委婉。然而英文使用者则倾向于先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再阐述理由,更加直接、开门见山。 在调查中显示,如果和朋友一起出门发现自己忘带钱,76%的调查学生选择“先告诉同伴自己忘带钱的原因,最后再委婉提出借钱的请求”的选项,这也体现出中文“焦点在后”的特征。 所以,在英文日常对话、写作以及翻译等方面,如果学生没有把握好中英思维的这一明显差别,在中式思维的影响下,容易表达出“中式英语”,不利于掌握地道的英语。 例如,中文习惯将表达情感的词语放在句末“见到你们很高兴”,然而英文中常用形式主语,在句子前段表达感情“It's so happy to meet you”。

(二)语言构造的不同

从起源来看,汉语与英语千差万别。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英语属于拉丁文字。 具体来说,汉语重视意合,意合指的是采用语义的连接手段来实现语句之间的有效衔接。 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形合指的是在语句中采用语法的连接手段来实现语句之间的有效衔接。 简单来说,汉语重视将意思蕴含到语句当中,由读者来进行分析解读,而非直接交代语句之间的关系。 英语则多用连接词如“Next”“After that”或者各类从句来直接表明语句之间的关系。 由于英语侧重在语句中采用语法的连接手段来实现语句之间的有效衔接,那么语法上的负迁移就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三、 负迁移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一)时态方面

单从词法角度,作为语言的“汉语”没有时态(tense)的变化。 时强调动作时间和当前说话时间的关系,汉语中的“着”“了”等不属于时的范畴。 例如,可以说“现在正下着雨”也可以说“昨天比赛时正下着雨”;可以说“这本书我就快看完了”,也可以说“这本书我上周就看完了”。 另外,要注意“了”还可以当语气词,例如,“我去打球了”这句话很可能的背景是:告诉别人,正要去。 此时的“了”是语气词(不能误解为用完成体表示将要做的事)。 总之,汉语中表达时间的变化不是通过改变动词形态来体现,而是添加各种表现时间的词语来表达,例如“昨天中午”“明天晚上”“下周三”。 而在英语当中,英语时态分为16 种:一般现在、一般过去、一般将来、过去将来时,以及这四者的进行时、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 在不同的时态下,英语动词有不同的变化。 例如,在一般现在时中,若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动词需要加上“s”;在过去完成时中,英语动词前需要加上“had”,然后再将动词变为其过去分词形式。

对于很多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从未接触过这样全新的概念,一时间会比较难以去接受,而且英语中动词的变化规则以及某些特殊动词的变形需要反复学习才能掌握。 对于已学习英语多年,甚至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于头脑中的“汉语无时态”思维总会时不时影响到英语语言的使用,对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英语对话中,学生想用英语的一般过去时表达“我今天早上吃了早饭”(“I had my breakfast this morning.”),但是说出来时候可能无意间受到中文影响,没有将动词变换为过去式,说出“I have my breakfast this morning”,据统计,有67%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你对英语时态掌握情况如何? (能够准确表达说出各类时态下的英语句子吗?)”选择了“掌握程度一般”。 在中国,大学生平均已经学习了十年英语,然而却还有大量学生对于英语的时态运用不够自信,这进一步反映出中英语言在时态上的差异对于英语习得造成的困难。

(二)语态方面

受中华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影响,中文一般以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并且少用被动态。 而英语受西方文化影响,崇尚自然,多以无生命物体作为主语,多用被动态,表达更加客观公正。 例如,“这所学校修建于2001 年”,在英语中会表达为“This school was built in 2001.”在中文里,非常明确的被动词汇例如“被”很少出现,而在英文里表达被动的“be done”结构却经常出现,如果学生受到中文思维影响,在使用英语,尤其是写作与翻译这两方面过多使用主动句而忽视被动句,将会形成“中式英语”的表达,不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地道性。 而且,中文里的被动态一般就只用颠倒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并在动词前加上“被”,而英语中除了在动词前加上be 动词,还需要将动词改成过去分词形式。 受到中文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忘记在使用英语被动态时变换动词形式。

(三)语序方面

1. 基本语序

基本语序方面,汉语和英语都大致可以归属为SVO 结构,但是具体来看,两者在某些语序习惯上还是有较大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汉语语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而英语中最大的不同是定语可以放在名词后利用从句进行修饰。 除此之外,英语中的状语位置也与中文不同。 中文的状语一般放在修饰部分之前,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而在英文中习惯将状语后置在谓语甚至宾语后。 在汉语中可表达“我昨天去了东湖”,但英文中的“I yesterday went to East Lake.”就不规范,正确表达应该是“I went to East Lake yesterday”。 即使都是SVO 的结构框架下,中英文中还有很多句法细节值得我们去对比。 例如说,中文里“我喜欢北京这座城市”,中文里的同位语“这座城市”习惯放在主词“北京”之后,而英文中却习惯将同位语提前,表达为“I love the city Beijing”。 在中文口语中,句法的任意性就更加明显。 例如可以说“我北京去过”,将谓语和宾语颠倒进行表述,变成SOV 结构,同样的例子还有“他们球赛看完了”。 但在英语中,却必须严格遵守SVO 结构,如果颠倒谓语宾语的位置,表达成“I Beijing went to”,将会让听者一头雾水。 所以在基本语序方面,中文与英文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所在,中文的一些用语习惯将会给英语的句法学习带来一定的阻碍。

2. 关系从句

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语序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的语法项目就是关系从句。 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关系从句,在修饰一个名词时,汉语会将用于做定语的修饰词全部放在该名词之前对其进行修饰,即便“头重脚轻”,也不会采用从句结构。 而英语中主要有三大从句,即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即定语从句)、副词性从句(即状语从句,包括时间、条件、结果、目的、原因、让步、地点、方式等各类从句)。 以定语从句为例,英语习惯将对名词的修饰词放到该名词后面。 在句子“这个穿蓝裙子的小姑娘是我的学生”中,中文会将定语“穿蓝裙子的”放在要修饰的名词“小姑娘”前面,然而在英语中,最合适的表达是“The girl who wears blue dress is my students.”将定语“who wears blue dress”放在了名词“The girl”之后。 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在定语的使用位置方面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了中文对于英语语序学习方面的负迁移。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你认为母语(中文)对于英语语法学习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5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语序”(从句),这进一步体现了语序的巨大差异对于英语学习的阻碍。中国学生不习惯将定语放到名词之后进行修饰,而且英语中定语的规则也比较复杂,这都对英语使用过程中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带来了挑战。

四、 给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建议

母语的负迁移对于英语语法学习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困难与障碍,加上现阶段我国高校语法课练习活动比较机械,这都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的兴趣不大。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是对高校语法教学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鼓励学生积极的语言运用

教师通常为了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的语法点,会布置一些练习,如选择题、选词填空题、造句、改句子等,但是如果学生课上课下都做这些练习就会非常乏味,失去对语法学习的兴趣,且这些活动缺乏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只是一种机械性的练习,学生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 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将语法学习目标定为解决某个问题,或探索某一情形,让参与者彼此了解等,这类的活动可以大大增加趣味性。 例如,学完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教师经常采取让学生将句子改为过去时的教学活动。 如果换一种方式: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一小组手上有一张关于人物所做过事的表格,每个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各小组之间需要通过互相提问来补充本组表格的信息,这样的活动达成了语法活动要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语言(maximum language use)的目标。 成功的语法练习,应该兼顾语言和非语言目标,且应确保练习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语言。

(二)激发学生对语法的兴趣

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语法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话题的选取十分关键。 选取话题时,教师应该考虑到所选话题和学生是否有关联,学生是否可以通过任务而想了解到更多信息,学生是否熟悉或曾有所了解该话题以及学生是否想就该话题与他人进行讨论,还应考虑到是否是教师自己感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话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够提供一些视觉上的吸引(eye-catcher),将会更加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视觉吸引可以是文本、视频、图片,也可以是老师的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另外,一个任务如果最终答案不唯一(open-endness),对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语言的创造性也十分有益。 即使基本句型、语法点是固定的,但是如果结果不可预测,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相对提高。 例如在练习频率副词时,相较于传统的变形填空的方法,教师选择去让学生谈论“When you are feeling depressed/happy...”,使用“always, usually, sometimes”来进行回答。 又比如,练习一般将来时,可以在PPT上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动作画面,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will/is going to happen next?”合适的话题引导,以及教具的合理使用,对于提高学生对语法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作用。

(三)注重学生个人观点的表达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的语言练习留足空间,例如让学生有机会谈论自己的经历、观点、感情。教师在语法课上通常使用的一些语法练习往往是表达客观事实,很少需要主观判断,涉及学生个人。 例如在练习现在完成时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看图,然后用所给结构造句。 但是为了让学生最大化参与到练习中来,可以让学生先用一般现在时写4~6 句关于自己的内容,如“I am married.”“I live here in England.”再引导学生用完成时阐述自己。

(四)提高学生课堂紧张感

在阅读课上,很多教师会通过限时训练等途径营造紧张感,训练学生的做题速度,其实在语法课中也可以这么做。 同时,这种紧张感的渲染还可以打破死气沉沉的氛围,使活动增加些趣味性。 例如,语法课上可以进行小组竞赛,记动词的不同时态,紧张的氛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 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是一个非常普遍但是又比较复杂的现象。 文章在简单介绍迁移理论以及母语负迁移后,从语言文化以及语言构造两方面分析了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母语负迁移在语法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语法教学措施。研究理论的目的是指导教学,只有将理论与语法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更多学生学习并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水平。(通讯作者:杨惠芳)

猜你喜欢
语序母语定语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