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①

2020-11-25 02:55:43
现代英语 2020年2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医学生

马 斐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而我国能在短期内有效控制疫情,并且整体形势持续向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医务人员。正是由于他们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才拯救了我国数万人的生命。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医学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医学生精湛的医术之外,更要注重对医学生的思政和人文教育,而这单单靠思政课的教育很难实现,需要其他课程的共同努力。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强调,高校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2020年5月,教育部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传授语言文化、提高思政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性质”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英语课程责无旁贷。

二、泛在学习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提出,要建立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教与学的需求,推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建立智能化学习支持环境,有效支持适应性学习。受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在全面推进各类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应对“教学防疫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泛在学习”由此被推向了全国的师生。

“泛在学习”,即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通过任何设备,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和任何学习支持。泛在学习的环境里,学习者可借助便捷的移动终端,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进行无处不在的学习和随时随地的沟通,以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理念将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碎片化学习、智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理念融为一体,它更强调学习个性化、环境智能化和资源开放性。这一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传统教育的固化理念,使个人学习和日常生活实现无缝对接。

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第一,英语课程和思政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针对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强调:英语课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储备,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和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第二,在医学院校所有人文课中,英语的授课时间最长,持续学时高达6个学期。并且,作为医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核心通识课程,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体医学生,受众学生最广,覆盖面最大,学时最多,所占学分最高,学习时间跨度最长,为课程思政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医学院校实现医学思政和人文教育的天然载体和主要阵地。

第三,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润物无声地育人,而不能生硬牵强地灌输思政内容。而英语课程以语言为载体,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自带思政育人和人文价值导向的功能。因此,英语和思政两门课程有共通之处,为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价值根基,更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第四,在医学院校,相比其他课程,英语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隐性教育功能。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课程内容多样,教学形式新颖,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将德育巧妙地隐潜于课堂内容和活动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隐形育人的目标,有效地增强了思政德育的效果。

四、基于泛在学习的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

(一)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德育意识和能力

第一,学校应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平台支撑,将教师的德育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针对英语教师缺乏思政背景,学校应为他们提供系统化和常态化的思政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政德育水平和政治敏感度,逐渐引导英语教师增强育人意识和思政实践能力。

第二,院系应围绕“课程思政”展开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并为德育制定教学标准,并鼓励英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全方位长效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师资联动与课程融合。打造英语“课程思政”的示范样板,选拔英语“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遴选英语“课程思政”的优秀教材和案例,组织英语“课程思政”公开课和教学竞赛,全方位调动英语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育人先育己,英语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自觉地树立育人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政德育能力,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德育”的教学理念,以英语课程为载体,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修订教学大纲,改良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修订英语教学大纲。原有的英语教学大纲过于强调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德育内容涉及很少,忽视了对学生医德价值的引领和思政教育的塑造。因此,要有效地实施英语课程思政,首先应着力于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增设思政德育目标,增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医学人文素养、时政要闻等内容,确保思政教育能够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单元、各个主题、各个教学模块、各项课堂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隐潜自然地渗透思政元素,培养既拥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卓越医生。

第二,改良英语教学内容。首先,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是医学院校实践思政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教师可将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念、悬壶济世的使命担当等这些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融入英语教学内容之中,厚植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理想和情怀,以更好地融入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作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我国抗疫这本活教材,开展抗疫小课堂、宣扬抗疫英雄的事迹、引领学生重温医学生誓言,强化医学生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英语课程本身自带的语言文化优势,将中华文化素材选进课堂教学,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古典诗词等,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提升医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第三,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避免生硬说教,充分利用多元课程资源,将各个模块灵活重组,深挖思政元素,全过程地植入教学之中。教师课堂上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政德育话题的参与积极性,在强化语言知识应用的同时,隐潜地渗透思政德育元素,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不同模块分类施策,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医学院校开设的英语课程有大学英语和医学英语,而大学英语又包含了听、说、读、写、译等五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教学方式,因此在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模块分类施策,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充分挖掘每个模块的思政元素。

第一,听力模块,教师可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听力材料,对学生进行简单初级的思政熏陶。如教师可选取学习强国上“头条英文播报”的一段关于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语新闻,将其放在U校园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巧妙利用作业发布区,让学生选择材料问答或个人陈述之后上传音频。

第二,口语模块,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选取契合的思政话题,学生之间开展思政对话,在用英语交流互动的同时,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政观。如,《新视野大学英语2》听说教程第三单元《A Fork in the Road》,是关于青少年成长之路上的抉择,教师可以课前在雨课堂上发布我国处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危急时刻之时,青年人如何奉献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勇事迹材料,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主动退掉春节的车票、选择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郝莺歌同学的事迹材料,课前启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进行口语探讨。

第三,阅读模块,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和内容,引入具有深度的思政教育材料,促使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学习正确的思政理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读写教程为例,第一单元课文是关于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选择,第四单元则是有关英雄的探讨,这些都与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规划、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不谋而合。特别是第四单元关于“英雄”这个主题,英语教师可将我国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等抗疫英雄融入授课内容中,在介绍这些时代英雄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事迹时,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抗疫英雄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写作模块,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设置思政话题,开展英语写作活动,拓展并深化学生对思政主题的认识。如,《新视野大学英语3》读写教程的第二单元《Swimming through Fear》的写作模块,教师可以提前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CGTN的一段视频短片《战武汉》作为引导,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体会抗疫精神,结合该单元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心路历程进行写作练习。

第五,翻译模块,教师在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时选取思政翻译材料,既是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模块训练的强化,又提升了医学生的思政和人文素养。如,《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第三单元的课后习题可选取“中国孝道”的汉译英材料。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通过翻译这段文字,不仅能积累医学生的文化输出,更能增强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四)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实施混合式教学

在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造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移动课堂”。通过“线上+线下”与“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泛在化学习环境,开展微课、慕课、快课、云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U校园、雨课堂、智慧树、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微博、抖音、快手、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结合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打造声情并茂、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英语思政课堂,普适无缝地将思政和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英语学习之中。

(五)开设英语思政选修课,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第一,医学院校可以拓展英语课程设置,除英语必修课外,开设以“思政”为主题的英语选修课或双语课,课程内容可与中华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医学人文、习近平系列讲话、时政热点新闻等相关,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同时提升学生用英语讲故事的能力。

第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如:举办医学人文和思政讲座,开展英语思政社团,举办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写作大赛、阅读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读书分享会等活动,组织学生担任国际论坛、国际盛会、体育赛事等的志愿者,将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之中。

五、结语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医学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使命和重要途径。英语教师应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树立德育工作意识,提升课程思政工作能力,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德育功能,在医学院校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既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和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对学生道德和价值观的引领。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医学生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