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丹,苏微微,李 立,陈魁霞,袁 影,赵可新#
(1.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廊坊065000;2.廊坊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河北 廊坊 065000)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的血流因为特殊原因突然减少或停止,从而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情况[1]。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因此,对疾病开展“三早”预防和治疗措施,有助于再通闭塞的血管,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2]。研究结果表明,匹伐他汀对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有强力拮抗作用,能够高效抑制人肝细胞HepG2中生成胆固醇的过程,从而阻碍胆固醇的合成[3-5]。匹伐他汀也能在超低浓度下诱导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mRNA的合成,使其数量增加,导致LDL受体密度增大,从而促进LDL的清除,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及血浆总甘油三酯浓度,可对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其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亦有显著作用[6]。本研究探讨了匹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98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纳入标准:经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6个月内有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者;患有急慢性炎症、风湿、结缔组织性疾病及肿瘤者;应用环烟碱酸类药物、氯贝丁酯等药物者(易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性横纹肌溶解症);应用肝素、甲状腺素治疗药物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者,或近2周曾采用其他调脂措施者;继发性高脂血症者(如因肾病综合征、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急/慢性肝胆疾病和糖尿病所致的高血脂症);有他汀类药物过敏史者或高敏体质者;患有严重胃肠疾病或者有胃肠手术史,可能影响药物吸收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异常者;妊娠期、哺乳期和计划妊娠的妇女。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匹伐他汀组(106例)、阿托伐他汀组(9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标准脑梗死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降糖治疗和控制血压,并强化降脂治疗。匹伐他汀组患者给予匹伐他汀钙片(规格:2 mg)治疗,1次7 mg,1日1次。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10 mg)治疗,1次10 mg,1日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期共6个月。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2次采集如下指标。(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该量表包括11个问题,累积相加得到总分,量表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7]。分别于患者治疗初和治疗6个月后进行2次评定。(2)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该量表包括10个问题,累积相加得到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8]。(3)血脂指标:采血前3 d禁高脂饮食,禁食12 h,于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4)肝肾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肾功能包括肌酐(Cr)、尿素氮(BUN)。(5)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医师要求患者治疗6个月后回到医院进行随访,根据其具体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到正常水平,行动自如;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恢复,肌张力增加到Ⅱ级;有效: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肌张力增加到Ⅰ级;无效: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变化,甚者发生恶化。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治疗后,匹伐他汀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匹伐他汀组患者ADL评分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情况比较,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及LDL-C水平比较,匹伐他汀组患者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而HDL-C水平匹伐他汀组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匹伐他汀组患者Cr、ALT、BUN含量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匹伐他汀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7%(87/92),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的67.92%(7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匹伐他汀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6/92),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的16.98%(1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中老年人群因为机体功能衰退,伴随血管粥样硬化的发展,其脑梗死、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风险不断增加[9-11]。少数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有较大面积梗死、缺血和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患者于发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12-13]。临床上对脑梗死潜在患者或病症较轻患者,推荐使用药物进行长期治疗。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匹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治疗脑梗死等疾病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治疗后比较发现,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ADL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匹伐他汀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而ADL评分高于阿托伐他汀组。说明匹伐他汀对于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且疗效显著。匹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比较,TG、TC、LDL-C及H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匹伐他汀对于患者血脂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较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更好。HDL-C的正常范围为0.9~1.8 mmol/L,治疗后匹伐他汀组患者的检出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该组患者保护性胆固醇趋于正常,动脉疏通效果较好。由于HDL-C可以在细胞膜上摄取大量胆固醇,并通过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催化而成胆固醇酯,因此其检出状况总体比较固定。随着患者HDL-C含量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的泡沫细胞转移至肝脏而后排出体外的情况也将增加,脑梗死患者病情也将得到显著控制。而LDL-C则是空腹血浆中主要的内源性脂蛋白,对于饮食不均衡或超重患者,LDL-C运输能力受到限制,将最终导致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并诱发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发展,LDL-C表达水平亦与TG、TC含量存在正向关联。具体分析匹伐他汀组患者血脂指标的表达特征及疗效优势,可能因为匹伐他汀通过影响十二指肠和大肠生理功能,影响血浆蛋白结合效率,进而影响血脂指标在血清中的表达,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探究[14]。
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多项指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Cr、ALT及BUN含量的改变。匹伐他汀组患者Cr、ALT及BUN含量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说明匹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肝肾功能影响小。其原因在于作为他汀类药物,匹伐他汀虽选择性地分布在肝脏、肾脏,并在其中代谢,但是其代谢物浓度比原型药浓度低,易排出体外,总排出率高达100%[15-16]。所以,与阿托伐他汀相比,匹伐他汀对肝肾几乎无影响,副作用小,安全性相对更好。而且匹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更好。
综上所述,与阿托伐他汀相比,匹伐他汀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更好,患者的神经功能、肝肾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是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只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样本量相差较大,不能获知最佳治疗方式,且其应用于患者的长期疗效如何,也需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及样本量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