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旦 江苏省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字:转变 中职学生 体育态度 方法
在文献资料研究中,主要参阅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各种文献资料、各种体育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
2018年9 月~2019年7月对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学等200名18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男140名、女60名)。
2018年3 月~2019年7月对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分别为16级、17级、18级。对调查研究进行数理统计。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
认知因素是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的叙述的成分,叙述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例如:“上健美操很有兴趣,它使我精神焕发”,“上体育课我认为有益于健康”。情感因素是个体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态度对象的一个内心体验:喜欢一厌恶;尊敬一轻视;热爱一仇恨等。例如:“我喜欢上足球课”,“我不喜欢练负重跳”。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例如,“我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我想请老师给我辅导足球技术”等。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
一般说,以上三个心理因素是相互协调的。学生认识到上体育课的重要性,乐于参加体育运动,并做好锻炼身体的思想准备。说明态度中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十分和谐,并无矛盾。但有时候,态度的三个因素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例如,有的同学常说:“我知道中长跑对身体锻炼效果很好,但我还是不喜欢练长跑”。在体育教学中,确有这种情况,道理清楚,情感上扭不过来,从而不能真正转变一个人的态度。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总是由自身的愿望驱使的,这种愿望是一种需要的体验形式。此外,我们也得承认,人的种种愿望可以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外界刺激加深或削弱了自身需要的检验。因此,学校体育知识传播对改变学生体育态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它可以使众多的青少年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同一信息,它已经成为社会刺激的重要工具通过体育教学常规经过体育教师的努力,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偏见和一些不正确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传播媒介可以把学生的视线集中到某些事物上,同时,传播舆论与社会舆论高度相关,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催化作用。例如,在奥运会比赛期间,电视台用了大量时间进行实况转播就会使学生觉得体育在当今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运用“传播法”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必须了解他们原先的态度,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操之过急,反而会产生反作用。只有在转变学生体育态度过程中还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教育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他具有以下特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教学组织工作复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绪、情感、意志处于动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较大。从体育教学任务来看,既有发展身体的任务,又有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要求。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应当适当实施灌输法,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手段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例如,早操是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教育活动。但必须制定制度,要求学生按时出早操,强迫学生自己克服惰性,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自觉性。从调查结果表明以16级学生为例,占调查总人数的68%的男生是被迫进行早操活动的,他们坚持做早操的原因是学校规定必须要按时做早操,是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经过一年的实践,男生有25%,女生有35%养成做早操的习惯。学校和体育团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这一点我们在调查学生做早操的态度中已经可以得到证实,学校规定比个别劝说更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态度。
崇拜,是人对人的尊重、钦佩、羡慕乃至效仿的一种心理倾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崇拜,则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是无形的力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能。心理学家罗木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称为“罗森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体育教书育人工作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学生对体育教师崇拜心理大体可分为人格、学识能力、情恋、气质、实际、权威等七个方面。它是学生对体育教师精神力量的心悦诚服,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师应是学生心中的一座丰碑,包括人格、才能、学识等各个方面。”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崇拜数,从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体育教师可以运用“传播法”、“灌输法”以及崇拜效应来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引导学生排除理智、能力、情绪与态度四个方面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