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筠梓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当伴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MOOC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场伤筋动骨的革命,而非一场触及皮毛的改革。如何尽快认清形势,理清思路,顺势而为,以MOOC为抓手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所有高校不容回避和必须认真践行的大课题,更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MOOC从2012年开始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推广,中文意思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跨专业、跨学校、跨国界、跨年龄的,没有门槛、面向各类学习者、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由主讲教师负责,通过教学短视频、作业练习、通告邮件、网络论坛、在线学习资料等形式进行网络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简称慕课(MOOC)。
它是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所组成。它的特点是碎片化学习、优质资源共享、在线学习全周期。采用激励机制,在完成课程所要求的任务后,最终慕课平台给学习者颁发证书。这对于MOOC教师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与财力。同时,这也会成为一种再生资源,跨越时空式地培养师资,使更多的老师、学生、大众受益。
在传统的课堂里,知识的传输是单向的,虽然有师生互动环节,但主线是知识的单向传输。但在线学习,无人监督学习者现在的学习状况,全靠学习者本人的自觉、热情、对知识的向往以及对这种学习氛围的适应,共同营造了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必须以学习者本身的意愿、兴趣、投入决定这个学习过程的成败,真正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改变的,也是经过教学模式改革必须要抓住的一个核心。
首先,学生观看课程视频。为了保证学习全过程的可监控性,课程视频通常以周为单位进行发布更新,不会一开始都会看到后面的视频,学生看完一个课程,才会接下来推入下一个课程。
其次,学生还要做作业、参加考试。考试会分三种类型:自动批改的客观题,同伴之间相互批改算法汇总的主观题,自动批改的程序设计题。设置这样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是一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监控的手段,引导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去学习、去思考。
再次,学生还可以在论坛提问,回答别人的问题,践行同伴教育的方式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最后,能够顺利通过这门课程学习的时候,还可以获得证书。目前较常见的证书有三种:普通的、优秀的、加身份认证的。这些具有系列课程性质的课程认证证书,一方面,对于学生本身来讲,是对学习者本人的一种肯定与鼓励;另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更希望找到能契合自己专业、具有此专业技能的人,将是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一,选择适当的方式录制讲课内容——碎片化,准备学习效果测试题,对应于每周3学时的课程,每周约100分钟视频。这些都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课程会有新的案例,新的更新,为了降低教师的投入成本,我们全部把它碎片化、积木化,如果发现哪一个模块需要更新,就把这个模块单独拿出来更新,不需要动其它的。比如,老师会提一个较少知识点的问题,同时组织课堂讨论,把学生讨论的跟这个知识点正向的强相关的答案都放在这个知识点里,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
第二,基于平台功能,制定评分准则与通过标准。学生会有作业考核,会拿通过的证书。通过与否,从大的数据来看,慕课的通过率较低,不上两位数,一般只有3-4%的通过率,这跟制定的评分准则与通过标准是相关的。
第三,将材料上传到平台,设置发布时间,发布课程预告(提前一段时间),保证课程视频和材料在对应周之前上线,一般不会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开课。在上课之前,可以提前做好2-3周的课程量,然后采用滚动式地准备,老的课程在开,新的视频在录,把工作量分解,化整为零,老师们更好接受一些。
慕课就是一个抓手,我们如何利用它来改变教学模式,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利用MOOC改进校园教学。从“讲授主导的学习”到“研讨提升的学习”。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网络资源学习课外知识,课内做翻转课堂、学生互动。如果本课程不是本校老师开的,我们还可以请这个课程的讲课团队来到我们的校园,跟学生用见面课的方式进行沟通。
这里还会牵涉到一个关于教师课堂评估的问题。学生在课下把知识点都学了,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在课堂上讲课,那关于对老师评估的一些模式是不是也要发生变化呢?每个学校对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不外乎以下指标:老师表述是否清晰流利?知识点是否完备?逻辑是否清晰?这些基本的内容都会有。原来的评价指标是以老师的教学输出来作为衡量标准,所有都围绕老师来展开的。现在的评价方式是,我们要把老师的输出转向学生的输入,MOOC以学为中心的模式一定是考核学生学的效果,我们不再考核老师讲的如何,而是转入在学生端输入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后老师往往就匆匆离开教室,好一点的老师会留下来给学生答疑。现在这个慕课的时代,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以学为中心的学生的热情了。这时,老师需要上完课之后,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平台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大数据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事先告知学生参与课堂论坛;定时在线,定量回答学生问题;根据需要,向学生发布通告或邮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同伴学习,同样需要大数据支持。
但这不能完全依赖同伴教育,此时,老师的身份不只是一个参与者,他还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自己互相答疑的过程中,如何让同伴学习变得更加有效、高效,是老师的职责。假如论坛里大家彼此学习热情不高的时候,没有学生事先发问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设计几个很好的问题抛到论坛里去,看一下学生的反应。在参与课程论坛时,老师要有耐性、有热情,同时还要有一些小的技巧。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学习、互相问答的氛围,鼓励开展同伴学习,这样,他们跟同龄人交往的能力、互相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是知识本身所不具备的。
我们会鼓励学生提问,大数据支持下,会统计出哪个学生问问题的次数最多,而且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参与回答,回答问题的速度,以及被采纳的次数,这些都需要平台的技术功能来实现,学生也觉得自己在论坛里的反应得到了真实、客观、准确的判断。一方面,这是学生的一个平时成绩的依据;另一方面,当学生被认可的时候,会激发他们更大的热情。
信息化教学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各高校师生在利用这个平台时也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是万能的;MOOC只是抓手,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才是根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定回归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才是新时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