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市东华镇教育管理委员会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概念,它高于数学知识和一般的思维方法。因此,有人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呢?
数学核心素养不可能脱离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它只能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数学思维方法的积累过程中,通过逐步叠加、领悟、内省而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一课时,教材首先以情境的方式介绍分数除以整数,比如除以4应该怎样计算。在教师的鼓励下,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学生很容易发现除以4其实就是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也有学生认为,除以4就是把一大杯平均分为4小杯。由此引入“除”的概念。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这两种说法的具体区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分数除以整数’其实就是等于它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如此,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这道题,由此前认知引起的探究开始,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可引发思考和新的疑问,在疑问、思考、追问、再思考中,不断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论证,让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合理的推测,并基于证据对自己或同伴的观点进行辩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问学生:“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180度。教师继续提问:“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回答是90度,也有学生回答是180度。教师鼓励学生讲一讲理由。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没有直接评论,而是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看看自己的回答究竟对不对。最后再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让他们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提问,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
又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笔者一提出问题后,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也是看数字的末尾,看是不是有数字“3”。笔者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数字“13”“23”“53”“73”,让学生先算一算,看看上面的数字能否被3整除。学生得到答案后,发现自己的猜想是不正确的。此时,笔者继续出示了几个能被3 整除的数字,如“6”“9”“24”“27”“15”“36”“42”“51”“63”“72”“81”“90”,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几个数字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可能完全没有头绪,笔者可以提示:有时候可以试一试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差。这样引导,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找规律”的最基本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要系统、深入地对新课标进行学习,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整合后的内容要贴近自己所教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且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具导向性。
比如,教材把一些知识按难易程度分布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在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只是数学知识体系上的某个环节中的某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它与以往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适度整合,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以更好地掌握新知,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巩固旧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又如,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学生熟知的素材换掉原题中过时、生疏的素材。如,教学“吨的认识”时,笔者把课本中的例题更新成自己班级学生比较熟悉的“五年级每个班级大概有50个学生,每个学生大概有50千克,那么两个班级所有学生的体重加起来大概就为1吨”。这样教学,由于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例进行教学,他们很快大致体会到1吨大概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