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科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2020-11-24 18:46
读与写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思品思想品德新课程

韩 艳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中兴学校 湖南 中方 418000)

1.近些年学科德育渗透的可喜的进步与变化

1.1 经过几年来的培训和教师自身的努力,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课堂教学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了。大部分年轻教师开始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教学中,一些教师不仅重视结果,也开始关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地生成知识。

第二,教材处理方式也有转变了。在教材的使用上,部分教师能有意识地开发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使学生也成了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开发教材。

1.2 由于思想品德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思想品德课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材的编排结构和体系也遵循了学生成长和交往的规律要求,如:五年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问题,确立的教育主题是珍惜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六年级由于学生面临升学选择,确定的教育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教材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亲切,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学生看到这个教材,觉得正是他所需要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2.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渗透的不足或是缺点

教育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难达到完美,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点,在所难免。

2.1 教学理念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转变,但这种转变距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进一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参与还处于简单的层面上,有效程度还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参与不够,他们所回答的还是去书本中找到的答案,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二是,观点和结论的得出,还是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地转变,思品课的说教色彩仍很浓。三是,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层面上,创造性劳动少。四是,课堂上过于追求标准的答案(或者说是书中的答案或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

2.2 忽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从我听到的绝大多数课中,问题多是由教师提出的,没有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始终是教师以一个一个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基本上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依据出现的问题,浅谈改进建议

3.1 加强对新课程理论和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针对目前思品课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之所以课堂存在不同程度的包办代替的现象、追求标准答案和教教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对新的教学思想没有消化理解或曲解,所以要彻底转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对新的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角色、课程理论等方面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加强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理解学科新理念和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的部分。并把新的教育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

3.2 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点我想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还要在教学中克服死教教材和抛开教材的现象,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排体系等,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学科课程资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及教师实际出发,选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3 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作为小学思品课教师,我想首先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4 加强课后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的灵活性。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和开发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除了加强学习,钻研教材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德育渗透,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能够见效,务必慢工细活,持之以恒。

猜你喜欢
思品思想品德新课程
选择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班里那点事儿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