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英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 日照 27652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新课至少花10分钟时间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整合新旧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人格品质。它促进人们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对哪门课感兴趣,对哪门课不感兴趣。平时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道:“我们的孩子一学数学就头痛……”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学生对某一学科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质量。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平时都是好不费力地解答数学题,并且成绩比较好,与此相联系的是经常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夸奖,也相应地巩固了他对这门功课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但为了让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探索精神形成得更快,教师不需要直接讲解知识点,但要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学;课前培养学生预习数学的学习习惯。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学生的整个理解系统将被激活并高速运行,从兴趣萌生的初始阶段开始进入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和理解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如: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规律之上,注意圆的周长和半径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三角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上,从而让学生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动手操作有利于理解知识、发展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主要途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其中的奥秘。如学习分数时,需要认识几分之几的确切含义,与其用定义来阐述,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让学生自备正方形纸,然后折出它的四分之一,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到了很多种方案。包括正方形、三角形等,他们对四分之一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之后再操作长方形纸、等边三角形等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分数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再遇到此类问题时,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心感受,以及与他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换句话说,学生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个性化的,对一个学生有效,对其他学生无效。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和学习能力倾向,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和任务有着不同的学习速度、掌握所需的时间和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时间和帮助程度来进行教学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还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思想方法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扎根于探究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体贴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脑力和动口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追求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