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盛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西风料哨倍严寒,峰北峰南雪尚攒。谷口寒封樵子路,天开画景壮游观”,里面所描述的壮观美景正是乃古石林,它有着“天下第一景观”和“石林博物馆”的美誉,并于2007年6月27日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20世纪有学者认为从乃古石林的开发实践中看,路南石林不应再开发其它石林旅游资源,重心要转移到大、小石林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上来[1]。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石林景区2007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多数学者开始用保护中的开发视角来探讨石林景区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希望乃古石林的开发能追上大、小石林的开发节奏,转变旅游开发的模式,打破石林景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发挥其本应有的旅游价值。
“乃古”,彝语“黑色”之意。乃古石林位于石林公园北部,面积十余平方公里。乃古石林是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乃古石林的岩石主要为2.7亿年前的白云质灰岩,即中二叠统栖霞组。通常白云质灰岩较纯辉岩抗溶蚀能力强,因而在世界上极少能够形成石林(剑状喀斯特)。然而乃古石林却是个例外,发育了完美的石林地貌。乃古石林整体呈灰黑色,黑森森的怪石如古战场一般,石柱高大密集,远望似高墙古堡,古朴粗犷、雄伟壮观,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遇到园中花开时节,在巍峨矗立的石堡脚下,大片盛放的鲜花如海潮起伏,映入眼帘,入园可见。各色野花也会在石缝石壁间悄然绽放,石头与花朵,绘成一幅隽永动人的唯美画卷。乃古石林于1985年开发建设,1年后建成开始对外开放,数次由私人承包管理经营。2006年2月,景区筹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封园整治,2008年进行二次改造,2009年11月改造完成,基本达到世界遗产展示地的标准,2010年4月1日恢复开园,开始对外开放。二次开发后面积约30平方公里,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东西区、白云湖、白云洞、古战场等组成,充分游玩整个乃古石林,需要5-6h,快速游览则2h左右[2][3][4][5]。在交通上,乃古石林离石林火车站直线距离5公里左右,距石林县城约16公里,位于大石林以北约13公里处,自驾游非常方便,道路通畅,但缺少直达班车,目前只有石林西站至杏林大观园的班车,车次较少,下车后需要行走约3.5公里到达乃古石林。
1.资源优势
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以灰白色为主,相反,乃古石林的岩石主要以黑色为主(因为还含Mg和Si,还有苔藓地衣的生长),而且相对于纯的灰岩相比,乃古石林的白云质灰岩抗溶蚀能力更强,很难形成以尖顶和锋利溶痕为特征的剑状喀斯特,但乃古石林创造了奇迹,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完美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丰富特征。同时,石林的地貌以“雄、奇、险、秀、幽、奥、旷”为著称,饱览石林后的人都会有此感受,但乃古石林却更加突出了整个石林喀斯特地貌的“古、奇、奥”,还原了一幅远古的原始风貌,乃古石林因此也被称为石林卡斯特博物馆,在2007年石林被列为世界遗产后,乃古石林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展示地”[6]。
2.花团锦簇
乃古石林的花儿四季争艳,当你站在刚开始游览的起点时,抬头一看便是无尽的黑石森林,目光直逼峰上望。但此时如果正遇景区百花争艳之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徘徊前进,想为这些充满热情笑容的花儿拍数张美美的照片或一起合影留念。游客中心的起点出来,便是花的海洋,每年3月有大片油菜花和海棠花小道,10月有粉的、白的、紫的、红的波斯菊(又名国庆花和格桑花)竞相怒放,美不胜收[7]。站在峰上望上,将那片花的海洋尽收眼底,同时你会发现黑色的石林与飞舞的花海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相生辉映,是一种力量与柔情的结合,此时人来人往于花海与怪石之间,动静结合,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画面。当游览结束再次穿过这片花海时,会更有几分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3.物美价廉
乃古石林自开发以来,门票价格一直低于大小石林,门票的廉价并不意味着旅游的观赏性降低,反而比大小石林的喀斯特岩石自然面貌更加殷实。在这里既可以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赏花陶情,愉悦心灵。据工作人员查阅资料,2010年4月1日开园价格省外游客成人130元每人,省内游客为成人60元每人,特殊人群享受优惠政策,持续到2016年省内省外全部统一收费成人 60 元每人,直到 2019 年开始至 2020 年票价降为成人 25 元每人,后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又降为12元每人。而大、小石林景区价格一直偏高,以门票经济为主,目前价格是全票130元每人,为响应国家政策,也进行了半价优惠。虽然又推出了“石林旅游一卡”通成人卡200元/人/年(续费175元/人/年),学生卡150元/人/年,但回头游客仍然很少,一次性游客居多。所以乃古石林真称得上是物美价廉,其观赏性不亚于大、小石林。
1.知名度偏低
大、小石林的开发和起步要早于乃古石林,备受名人的关注,如周恩来1955年考察时便指出要保护和建设好石林,1962年朱德为石林题词,1999年江泽民也曾到石林进行实地考察,国外学者对大、小石林的也评价极高[8],同时许多电影的取景拍摄也为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大众对大、小石林印象较为深刻,对乃古石林偏陌生,作为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地,许多跨国、跨省游客来旅游只会选择国际级和国家级旅游地,在这种空间规律的驱使下,当多个喀斯特地貌景点出现时,旅游者多数会有很强的目的性选择知名度高的大、小石林,而放弃乃古石林这一景点[9]。
2.乃古石林与大、小石林旅游资源的同构性
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同属喀斯特地貌,且地理位置偏近,都是以石头为主,体现的特征几乎无二差异。因为大、小石林由于开发较早,所以知名度在国内外早已传播开来,而乃古石林是后来开发建成,名气相对比较弱小,但从景观质量上来看,乃古石林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更高,体现出的是一种远古气息,洪荒之感,古朴而又狂野。可它们本质就是石头,以观光行为主的旅游,这很容易产生旅游资源的羡余现象[1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它们的卖点都是石头,而其他配套服务产品突出并不明显,相对于知名度高的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很容易被取代。对于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来讲,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前来石林,不得不加大大、小石林的宣传和资金投入,而弱视乃古石林的开发。在2017年保继刚[11]便用旅游资源(地)模型评价乃古石林,结果显示乃古石林的得分并不比大、小石林差多少,但最终乃古石林游客的数量却远不及大、小石林的 5%。今年疫情开始后,乃古石林游客数量仅屈指可数,每天接待游客为个位数居多,三月花海的忠实观众只有景区工作人员,甚是可惜!乃古石林的羡余现象基本是由两地的旅游资源的同构性造成的,形成了明显的聚集空间竞争关系,要打破格局,乃古石林的开发模式必须增添一些新的元素。
3.旅游产业链短
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精辟地概括了作为一个旅游地,应该拥有的配套服务标准。在乃古石林目前来看,目前拥有的只有“游”,只占了六要素中的六分之一。在众多景区中,这样的配套条件在现代看来是畸形的发展模式,与乃古石林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要想留住游客真的很难。
饶远教授[12]早在2011年便提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是一般观光旅游正走向衰微,而民俗旅游与体育旅游正在崛起。石林属于观光旅游为主,到2020年迄今,大、小石林游客数量增长缓慢,而乃古石林游客数量急剧下滑,光靠“四季芳菲不尽”的花儿和奇特的怪石,是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如若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以及提升配套服务六要素,长此以往,乃古石林很容易被大、小石林所取代。
乃古石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要体现出与大、小石林的不同,必须从开发模式入手,延长旅游产业链。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发展途径就是引入体育,“旅游+体育”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在保护乃古石林自然风光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充分挖掘乃古石林的潜能价值,走一条与大、小石林有所区别的发展道路,而不仅仅只是看看石头。
乃古石林的线容量为9146人/天,面容量为25846人/天[9],由此可知,乃古石林容纳开展定向越野活动的人数是完全足够的。活动对象面向所有群体,接受学校和社会的团报,根据不同参赛者的身体机能来制定比赛路线,同时划分年龄组,不同年龄人群所得到的地图相应有所不同,让游客在运动体验中观光旅游,增加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和游览的体验感。实行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制定规则,场地路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避开景区危险地带和重点保护区,参与者应购买当日保险方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必须定期筹办大型的定向越野比赛活动,主办方由社会组织、当地政府机构、体育局等承办皆可,但一定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有关单位资金的投入,方可具有可行性。
乃古石林花海面积超过一百亩,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展示地,花海只算以量取得一定的优势,黑色且充满古朴气息的怪石才是主体,所以花海有必要进行改造,缩减面积,合理分布种植区域,让更多的区域开发出来开展体育活动、娱乐项目、餐饮等。从利益角度讲,利用花海取得的经济效益远远比开展体育活动、娱乐项目、餐饮等低得多,正确做法就是合理开发花海,用体育的发展眼光,更高效挖乃古石林的旅游资源。
1.让花海成为体育活动的背景
花地改造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战场,中间保留部分花地作点缀。体育活动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周末或放假期间可提供包场地于体育活动组织单位,让学生开展拔河、趣味跑、滚“雪球”等体育活动,在观光旅游中娱乐身心、锻炼身体。
2.修建攀岩活动设施
攀岩是一项追求刺激以及培养意志力的体育项目,尤其在以石头为主题的乃古石林,开展此活动是再合适不过的,正切合主题。攀岩可修建一个普通区和挑战区,普通区为体验一般刺激的旅客准备,挑战区修建的高度要达到峰上望的高度,为职业攀岩者或寻求高度刺激的旅客准备,并赋予一定的体育价值意义。
3.增添斗牛和摔跤比赛
乃古石林在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展示地之前,拥有一个斗牛竞技场,比赛当天人山人海,无比热闹,但后期开发过程中被取消。斗牛和摔跤作为彝族人民参与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活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纳入乃古石林景区之中,而花海改造后的场地足够进行斗牛和摔跤比赛。但比赛的举行不应只在火把节期间,应每个季度举行一次,最好安排在我国重大节日期间,让游客有更多机会了解彝族文化。
亲子体育旅游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但却是个新兴开发角度,在当代社会,能减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增进感情,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乃古石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作为孩子接触大自然奇妙无比的生动教材,同时开展一系列亲子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对自然与体育的热爱之情,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具影响力的亲子综艺节目便是《爸爸去哪儿》,这类综艺节目带动了亲子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部分家庭开始重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促使旅游行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亲子体育旅游的展现形式有亲子互动参与体育活动、现场观看体育比赛、体育元素景点游览等。乃古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遗产的展示地,行走方向显然应向参与性和观赏性等方面发展,创新出自我独有的特色。
乃古石林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其它喀斯特地貌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在以白云质灰岩为主的岩石在形成尖顶和锋利溶痕为特征的剑状喀斯特上,创造了奇迹,为世人所惊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坐山吃山地发展一般性观光旅游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一系列的改变,挖掘旅游资源的潜能,创新开发其它发展模式。对于乃古石林而言,优势有四点:石奇、四季芳菲、物美价廉和极大的可开发潜质;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知名度低、羡余现象严重、旅游产业链短和缺乏创新。为了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旅游+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且与大、小石林的发展模式也大相径庭。
政府应该放宽政策,引进外资,让乃古石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获得经济支持。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不能重大、小石林而轻乃古石林,要给石林各景区树立不同的发展主题,均衡发展,引入创新元素,把方案落到实处,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完善旅游中的六要素,做到吃好、住好、行好、游好、购好、娱好,开通车站和火车站直达乃古石林的班车,在严格把关中,鼓励周边民众参与进来,比如在乃古石林周边鼓励改建民宿,售卖当地少数民族的有纪念价值的小物品,让游客品尝特色小吃等。
政府引导,打造特色“旅游+体育”的主题,宣传可通过体育赛事、公共媒体、各大报刊进行宣传,树立良好口碑,增加游客旅游的体验感。
积极参加体育旅游发展交流会,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重视游客的意见反馈,综合考虑,寻找创新方案和发展思路。中间的关键是引进具有旅游相关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时刻为乃古石林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乃古石林的资源开发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做到生态、旅游、体育三者协调发展,以保护生态为基本,加大环保力度,合理挖掘体育旅游资源,实现高度融合,再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