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梁淑双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545036)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据统计,至2018年,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 亿,占总人口的32.8%[1]。
在快速老龄化面前,我国养老服务显得力不从心。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主要以老年人生活照料为主,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尤为薄弱。不管是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养老,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虚、孤寂[2]。
养老机构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场所,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因其具有集中性、独立性、专业化、专门化等特点,成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首选场所。
性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1cm,宽2-4cm,厚0.5-2 cm未去皮的可见轮状环节。外形很像天麻。去皮蕉芋,表面灰黄棕色,具密集的细纵纤维状纹理,横环纹稀,不明显。顶端有时可见芽及芽基痕;另端钝圆,无圆脐形疤痕,或有刀刻的疤痕。质坚硬,断面褐棕色,角质样,有众多小白点散在,系已木化的维管束,人们习称“筋”,而正品天麻的维管束散在,非木化,肉眼不能见到。有焦糖气,味甜,嚼之粘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其中生理需求主要是维持身体机能运行的需求;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人身、财产安全,生活安稳有保障;社交需求指爱与被爱及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是尊重别人与被他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自我的天资和潜能得以充分施展,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求[4]。
除此之外,自我价值实现也是老年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养老机构的生活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吃喝玩乐、消磨时光的生活方式难以满足部分老年人的价值追求。身体健康且具有才能的老年人,常因生活缺失目标而感到精神空虚,加之养老机构相对封闭,生活与社会脱节,他们难以找到价值实现路径。
信任是老年人获得安全感的前提,也是归属、尊重等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能拉近学生与老年人的心理距离。信任关系的建立常基于积极的认知、良性的初始印象及愉快的相处体验。首因效应证实,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促进积极认知的形成。因此,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学习实践,首先要迎合老年人的主流审美和角色认知,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非失能老人”指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相校于“失能老人”而言,他们能够自主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但由于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缺乏家人朋友关心与陪伴,环境不适应,在机构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等,致使其归属感与对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常出现孤独、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源头,其所输出人才是否符合当前及未来需要,是考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老年服务不仅涉及老年人生活照料,也包含老年人精神关怀。针对机构中老年人因身心、文化、才能等差异性、层次性、多元化和复杂性而产生的不同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本文认为学生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实践:
如今的老年人大多是“40 后”“50 后”,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勤劳、朴素、节俭等品质逐渐从生活渗透他们的认知,成为其评判他人的标准。而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在“00 后”,新时代富足生活中形成的追求时尚、个性自由、奔放等特点使他们完全超出老年人对大学生的角色认知。所以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前,需要塑造素朴、大方的外在形象,展现积极的内在,以符合老年人的角色认知。
失能老人,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 项指标中1 至2 项“做不了”为“轻度失能”,3 至4 项“做不了”的为“中度失能”,5 至6 项“做不了”的则为“重度失能”[5]。
以上实验均重复三次,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d)来表示,采用Origin 9.5作图,显著性分析使用 SPSS18.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p<0.05)。
失能老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活动、交际范围小,吃喝拉撒睡等需求的满足依赖于他人帮助,而易产生“被遗弃”“被迫害”等观念,从而缺乏安全感。同时,受身体活动能力限制,这种不安全感引起的焦虑、内疚、暴躁、绝望等消极情绪无从排解,又进一步影响其身体机能,形成恶性循环。调查显示,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一般老人,其中“情绪”“人际”“认知”等方面较明显[6]。老人失能程度越高,抑郁和焦虑发生的机率越高[7]。
为了满足辐射布置和尺寸相同的要求,还采用了在底模中设置模具的方法,即制作椽间空间尺寸的填料(采用方形木拼接),然后用钢钉将其固定于底模之上,刷隔离剂(确保取模时椽头角部不受损坏),根据放射线布置角部,并用木龙骨将椽头顶部整个固定住。
根据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标准GB10000-88,选定老年人对应的l1为369 mm,l2为457 mm.
其次,相关专业要主动关怀、耐心照料。老年人孤独感和抑郁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缺乏关注、关心、理解和信任而造成的安全、归属和尊重的缺失。因此,主动问候、真诚交流、耐心倾听,给他们提供更多表达机会,能帮助老人有效疏解抑郁、驱散孤独,建立愉快的相处体验。特别是面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除主动关怀外,学生还需要更耐心细致的生活照料,细心观察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通过微笑、握手等方式与他们亲近,消减其疑虑。另外,也可利用节日、生日、特殊纪念日等契机给老年人送上祝福,表达关心。条件允许时,学生还可以在了解老年人心愿的基础上设法为其实现愿望。
开展文娱活动、趣味竞赛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养老机构学习实践,除了表演文艺节目供老人欣赏外,也可组织适合老年人参与、且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和竞赛,如下棋、打球、踢毽子、投壶、猜谜语、广场舞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使老年人获得身心放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老人之间、老人与机构工作人员之间、老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处,增进情感联系,从而增强老人对机构的认同感。
相较于居家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较少。居家养老中,老年人常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洗衣服、做饭、买菜等都是他们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而在机构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基本由工作人员料理,较少需要自己付出劳动,致使部分老人的才能无处施展。针对这类老年人,学生可设法为其搭建价值实现桥梁,使其才能有处可施。
首先,学生需细致了解老年人的才华、能力、意愿及机构的基本条件,对可能获得的人、才、物、信息等资源进行统筹;其次,根据老人的意愿和才能,联合机构工作人员为有意愿的老人分类设计价值实现路径,同时开辟路径使其劳动产品与市场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如开办老年人理发店、老年人表演团、老年人蔬菜店等;最后,分类组织实施,并维护路径通畅。如协助老年人管理理发店、为老年表演团争取展现机会、为老年人的劳动产品开辟公益化、市场化通道等。
从表1可以看出,打桩后土体恢复较迅速,10d左右已得到基本恢复,土体恢复系数约为1.09~1.23之间,均方差为0.029~0.039,认为码头处φ1000mm钢管桩、引桥处φ1200mm钢管桩的土体恢复系数K值分别取平均值1.19和1.14是基本合理的。
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养老机构及其服务将提出更高要求。老年人是否能够在养老机构中安享晚年,不仅取决于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和环境美化,更依赖于相关服务人员对老年人生活的悉心照料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老年服务工作主力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更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