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视域下的高清海哲学

2020-11-24 23:35王福生贾云飞
求是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性高清马克思

王福生,贾云飞

本文把高清海哲学放在实践哲学视域下加以讨论。因为高清海哲学有其明显的发展过程和变化着的理论形态,而实践哲学又有着很大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所以我们的讨论分如下步骤进行:首先阐明高清海哲学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的发展,接着讨论高清海哲学的实践哲学意蕴,最后结以另外两种主要实践哲学范式可能对高清海哲学提出的批评以及我们的一个回应。

一、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

很明显,具有署名意义的高清海哲学有一个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的发展过程。1985和1987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出版,标志着此前高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改革工作的完成。工作虽然是做完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影响,但高老师自己却并不完全满意。主要是高老师关于哲学的本性与发展,以及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的理解并未完全得到贯彻。因此,在完成这一工作之后,高老师立即投入到了《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的写作当中,该书出版于1988年。在这本代表性著作中,高老师从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总结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并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马克思的思想原意。

按照高老师的理解,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其发展变化是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理解和把握、评价和判断事物的稳定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可以有多个层次,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等等。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处理的是人、世界及其关系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按照人们处理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把西方哲学的发展概括如下:古代哲学从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出发理解人、世界及其关系,属于自然观点的思维方式;近代哲学一方面从脱离了自然的人出发,属于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从脱离了人的自然出发,属于存在观点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在费尔巴哈那里达到了从自然与人的抽象统一出发理解问题的人本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认真总结以往哲学发展的基础上,从实践即人与自然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出发,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片面性,把哲学提高到了现代哲学的水平。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马克思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实践,完成了对以往哲学家所分别揭示的实践的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主观对客观的改造以及感性现实性的创造性综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有需要、欲望和激情。人通过运用自己身上的自然力去改变世界满足自己,这样一种感性的生命活动就是实践。但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类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地方在于它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特征由此而来。而这也就意味着,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的基础作用和主体的创造作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现实性与理想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等诸多矛盾也都有了合理的理论说明和历史的现实解决。

在高老师看来,马克思不仅合理地阐明了实践概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是立足于实践来看待一切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在于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我们决不能把它看作仅仅是用来回答认识的基础、来源和真理的标准等认识论问题的一个原理;而必须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用以理解和说明全部世界观问题、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内容的实质。”①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6页。

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归结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找到了哲学史根据,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于以往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和抽象性的超越与克服;另一方面,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明了道路,即秉承马克思的哲学精神,运用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握和回答我们时代因为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出现的新问题。

因为高老师此种解读的彻底性,所以在20 世纪80 年代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通过重新理解实践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理论位置,甚至可以说构成了其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的逻辑起点。不过,高老师并没有躺在既有成果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很快又有了新的反省:“我发现,我从思维方式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这点虽是对的,但理解得还不到位。‘实践’观点所变化的,直接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更深层的应该是根本变化了对‘人’本性的基本看法。必须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位置,并且从人的生存活动、存在本性把人理解为活生生的、现实的、在历史中生成的人——这点只有从实践观点去理解才有可能——哲学在历史上出现的那些令人迷惑不解的性质和特点,才能获得合理的理解和解释。所以进入90 年代以后,我自己觉得思想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核心就是,从重新理解哲学,进入到首先去重新理解人。”②《高清海哲学文存》第4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1—2页。

把人自觉地确立为哲学的主题和中心,进而从重新理解人出发去理解哲学,标志着高老师类哲学思考的开始,因为类哲学就是在哲学与人的内在逻辑关联中来理解人与哲学的。在高老师看来,人来自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是物而又超越于物,是生命而又超越于生命,也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如果自然赋予人的那个与动物生命相同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种生命的话,那么,那个超越生命的生命就是在种生命的基础上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自己创生的类生命。而人之所以会把自己的一个完整生命两重化,根源就在于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对于这种生存方式,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即“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东西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页。高老师通过深入阐释马克思所说的人“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对人的生命的超越性、人的双重生命本性有了如下理解:动物从属于自己的生命,而生命从属于特定环境,环境由大自然主宰,从而动物只有单一的种生命,并且在其自身范围内就是自我满足的;而人则不同,人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创造适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超越自己种生命的限制,有了动物无法比拟的广阔的生活世界和丰富的生活内容。也就是说,“‘人’仍然是一种生命体,我们必须抓住这点,抓住生命,就是抓住了从动物向人的转变的环节。但人已使生命的性质和原来的生命性质根本不同了。‘生命’在人的身上,它就是连接自然本性,又是走向超自然本性的一个中介,这就是‘人性’的起点,正是在这个生命与环境(生命的生存条件)的全新关系中,才生成了人、人与动物的区别特性”。②《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然而,人的双重生命本性、人的类生命对于种生命的超越却给人带来了一个“问题”,或者说“麻烦”。③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页。那就是,猫不需要“做猫”,但人必须学习“做人”,只有在“做人”的过程中人才成其为人。生命从来都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的,但动物个体之间只有实体性差异,而无个性差异;人则不同,人与人之间不仅有实体性差异,而且还有个性差异。可以说,人是有个性的存在,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一个人才真正成其为人。因此,人的“做人”也就不仅仅是种生命-种本性的遗传与获得,更重要的还在于“个体生命的个性创造”,④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51页。而这也就是人的类生命-类本性的承传与获得。一方面,“类本性以个体的多样性为基础,它从自身本性就要求个体必须发挥生命的个性创造”,因此,个体生命的自由创造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类本性的,而是这一本性的“题中本有内容”;⑤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50页。另一方面,“类本性作为人性的历史积淀”,“它的规定具有可变性、历史性和民族性”,⑥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48页。因此,人通过接受承传类生命-类本性的社会文化系统(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造活动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这样通过“做人”而成就的独特自我,“按其本性来说,不过就是个体形态而存在的人的‘类性’本质,或者叫做个性化的类本性”。⑦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57页。

由此逻辑而来,历史作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9页。也就成了人之类本性的生成过程,人从种存在走向类存在的过程。在这里,高老师主要借助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学说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说马克思的本意更多的在于说明社会形态的变迁,那么高老师在这里强调的则是人之生成与发展,人之类本性的历史生成问题。“真正说来,马克思的这个‘三形态’的划分,才更深刻地揭示出了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本质,因而应当成为我们理解人之历史本性的基本理论依据。”①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72页。按照高老师的理解,马克思的三种历史形态可以视为人获得自己本性和生成、发展自己“主体性”的三个历史阶段,即群体本位的“神化的人”(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个体本位的“物化的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自觉类本位的“人化的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②参见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73页。

上面所述是人之本性以及类本性的历史生成。在高老师看来,“哲学”与“人性”有着内在关联,“‘哲学’不过是‘人’对自我本性的自觉意识”,③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序言”第1页。所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哲学也必将发生变化。与人的依赖关系、群体本位相适应,中古时代的哲学不得不从具有前定本质的永恒不变的“本源物”“彼岸存在”出发来理解人,其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就是所谓本体论哲学和神学。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权威,要求提高人的地位、树立人的尊严,因而近代哲学就变成了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到了现在,人片面理解人性、过分发挥主体意识的矛盾与困境已经明显暴露出来,并因而正在走向自觉以类为本位的“人化人”的第三阶段,与之相适应,哲学也必将从现代的个人体验性的哲学走向对人之本性真正觉解的类哲学。可以说,这是高老师对自己提出类哲学所提供的哲学史根据和对类哲学的理论定位。

二、高清海哲学的实践哲学意蕴

在说明了高清海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发展过程之后,我们现在讨论高清海的实践哲学。在我看来,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实践哲学。因为实践哲学的概念本身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与歧义性,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中,高清海本人曾这样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一切哲学都不同,它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上,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去解答那些由于要改变现存世界而产生的各种理论课题。它的理论是为从事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实践的内容就是它的理论的内容,它本身也就是对于主体实践活动各种矛盾关系的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从这一意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也就是实践哲学”。④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第209页。可以看出,高清海是从哲学的性质、功能和内容、对象等方面来规定实践哲学的。也就是说,如果一种哲学自觉地立足于实践,是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同时其内容主要是对人的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那么它就是实践哲学。

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可以说高清海哲学是实践哲学。就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言,它的提出是针对着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的不恰当理解,而传统教科书的理解在实际上充当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它的提出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另一方面是对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实际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论证。也就是说,它立足于中国社会所实际发生的社会变迁,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而创立的学说,而从理论内容上讲,它又是对人的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多种矛盾关系的揭示和反思,因而它是高老师自己所说的实践哲学。这在高老师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写下的一系列关于哲学观念变革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比如“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价值与人”“突破真理观的传统狭隘视界”“从人的生成发展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个人主体与现代哲学”“市场经济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与当前中国哲学的发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等等。

至于类哲学,它的创立同样明显立足于现实的考虑。就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也逐渐凸显,诸如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的盛行,交换原则从经济领域向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渗透,人们的道德观念日渐淡薄,精神危机与混乱,等等。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方面,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种族歧视、国家冲突、利益争夺、热战冷战,等等,无不需要从整个人类范围内加以考虑才能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政治上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手段正在从强力和战争的形式走向对话、协商、合作的形式,经济上以志愿互助、民主管理为原则的“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勃兴与发展,股份制企业里股权的分散化、大众化和民主化趋势,国家经济成分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增长,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扩大与提高,思想文化上近代以来得到强化的“主体”观念的转变,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理论的勃兴,超越或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兴起,等等,无不显示着社会正在逐渐告别“个体本位”的时代而向自觉“类本位”的时代迈进。①参见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92—95页;《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第135—141页。实际上,类哲学正是针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明显趋势,在认真反思哲学的性质、功能、内容、对象和总结中西哲学发展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目的就在于更新人们人的观念以及哲学的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历史提出的这些现实问题,以让我们更有把握地走向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其内容本身,则既有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警觉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在现时代,人类正在把历史上相继形成的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和以实验或萌芽形态出现的类本位形态汇聚于同一时空,而“历史愈往前走,人性愈趋自觉,道路愈加艰难,责任愈加重大,人的选择愈要小心谨慎”②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序言”第14页。),更有着对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所蕴含的矛盾的揭示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如上述关于市场经济的系列论文,以及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③参见高清海:《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5—240页。),其实践哲学的色彩由此清晰可见。

实际上,熟悉高老师工作方式的人都清楚,高老师自己从来都是在“传统、现实与哲学”的碰撞与冲击中来思考问题的,正是因此,高老师在编订自己生前最后一本文集时将其选定为上篇的标题。④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在《我的学术道路》中,高老师的自述更为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哲学思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关联:“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再去考虑理论问题,事情愈来愈清楚。于是,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研究工作应有的宗旨和任务,这就是:(1)必须突破苏制僵化模式,根本变革‘教科书哲学’的体系和内容;(2)变革哲学思维方式,突出实践观点,克服‘本体论化’的思维倾向,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精神;(3)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体现当今的时代精神,变革陈旧的哲学观念,推动哲学理论在我国进一步发展。”⑤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246页。由此可以看出,高清海哲学从改革苏联模式的教科书哲学体系、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的创立和提出的整个发展历程都是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变化的“结合”中实现的,而其精神实质就在于通过变革了的哲学观念去塑造和引领同样变化了的时代精神,从而以理论的方式把握现实,推动社会现实的发展。一句话,高清海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哲学意蕴。

三、另外两种主要实践哲学范式的可能批评与回应

不过,实践哲学的涵义并不限于高清海所给出的界定,如果我们在别的涵义上使用实践哲学这一概念(这当然是可以的,而且可能还更为合理),那么高清海哲学就不一定是实践哲学,而且可能还要面对它们的质疑与提问。我们这里试以王南湜和徐长福教授的实践哲学为例说明这一点。

王南湜教授从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原则层面,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哲学观念或哲学理路。“一种哲学理路,如果认为理论思维为生活实践的一个构成部分,理论思维并不能从根本上超出生活,并不能在生活之外找到立足点,认为理论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它就是实践哲学的理路;一种哲学理路,如果认为理论理性可以超越于生活,在生活之外找到自己的阿基米德点,认为理论理性高于实践理性,它就是理论哲学的理路。”①王南湜:《进入现代实践哲学的理路》,《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第24页。根据这一思路,马克思哲学因为改变了理论与实践关系这一实践哲学的“根本性问题”的理解,视理论为关联于生活实践并构成生活一部分的理论实践,并因为超越了古代实体性和现代主体性哲学而属于现代实践哲学,并且是现代实践哲学的奠基者。更进一步而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并不是康德、卢卡奇、萨特那样肯定理论无限性的思辨实践哲学,但又不是强调理论与实践完全合一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实践哲学,而是如亚里士多德、葛兰西那样肯定理论有限性的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②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就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层面区分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而言,高老师的哲学无疑属于实践哲学,但就进一步的划分而言,高老师的哲学并不属于这里所说的三种实践哲学——思辨的实践哲学、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实践哲学,以及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中的任何一种。高老师的哲学并非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实践哲学自不待言,而从王老师所认肯的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立场出发则有可能提出下列质疑,即类哲学是否是一种对理性无限信任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否无意间预设了理论的全能性,预设了自身对现实实践的总体把握?一句话,类哲学是否是一种思辨的实践哲学?这样,高老师的哲学显然不属于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但它实际上也决不会是所谓思辨的实践哲学。因为第一,高老师虽然对理性表示乐观,但绝不会相信理性万能:他一方面明确指出把信仰理性、认知理性认作人的最高本性,当作人性的全部所带来的巨大危险;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反思理性切实地发挥作用,以引导人们去开创美好的人类未来。“理性的矛盾并不表明理性无能或者不可信赖,它恰恰表明由矛盾构成的理性世界是一个充满多极张力的自由空间,这个张力空间正好可以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去运用和发挥理性的作用。”③高清海:《新世纪:“人性革命”时代》,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第二,类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并不是对人的本性的原初的先天规定,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现实活动中去理解人的价值和意义的现实依据。“马克思是从现实社会存在的人出发去理解人的本性的,所以他创立了实践的观点和理论。从这一基础理解的类,就根本变革了以往的种的也就是形式逻辑的那种思维方式。这里十分明显的一点是,马克思是从人的自我创生活动,也就是‘类活动’中引申出人的‘类特性的’”,④《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第58页。而高老师的类哲学则无疑是“从马克思走向未来、开创未来”⑤高清海:《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第136页。的哲学理论。因此,类哲学并不意味着从它出发去理论地规定现实,它只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求改变人类世界的现实讨论,一句话,它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批判现实以引领未来的“前导性”形而上学理论。⑥《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第59页。

徐长福教授则在区分作为学科、学派与课题的实践哲学之后,明确将自己的实践哲学研究限制在第三种上。这种实践哲学与王老师的实践哲学类似,都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视为根本和意旨所在,但在具体的理论处理中,它被转化为是(being)和做(doing)的关系问题;这种实践哲学同时面向关于实践的哲学和作为实践的哲学,其根本旨趣在于澄清和辩护先验的自由并探寻和弘扬经验的自由,其现有的最终成果就是力图“通过整合异质性因素来成就实践”的“元实践学”或“实践的形而上学”,即“拯救实践”。①徐长福:《何谓实践哲学》,《理论与现代化》2007 年第4 期;《爱智慧与爱自由: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哲学分析》2012年第6期;《拯救实践(第一卷意识与异质性)》,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年。

就汇集已有研究成果,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其实践哲学研究最高水准的《拯救实践》而言,其所宣布的第二卷“自由与异质性”很可能与高老师类哲学中的自由理解可以相互发明与阐释,因为其“当事者有其权”②徐长福:《拯救实践(第一卷意识与异质性)》,“序”第10页。的实践原理所着眼的也是高老师所强调的人的“自立(能力)、自主(意识)、自律(素质)、自我(个性)”。③高清海:《“人”的哲学悟觉》,第77页。不过在徐长福教授已经完成、并出版的《拯救实践》的第一卷“意识与异质性”中,虽然作者明确将该书题献给高清海先生并在其长篇序言中对老师殷勤致意,但我并没有在其中发现可以有效对话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高老师的哲学也不会是其致力甚多的实践哲学。因为很明显,《拯救实践》第一卷虽然与类哲学中类本性-类生命内在需要个体多样性(徐老师所谓异质性的不可化约)的主旨相通或类似,但它主要讨论的是人的自然直观与符号指谓的关系,并最终通过符号指谓的异质性判定人的逻辑推定的内在限度,从而为符号意识的直观约束提供最终根据(由此出发很可能也会对类哲学提出类似思辨的实践哲学或形而上学的质疑),而类哲学则直接是以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及其历史生成来理解人及其现实实践活动的,二者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讨论问题,因此直接的比较可能很难。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只是以两位教授明确的实践哲学为例来说明高清海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的可能关系,而不是比较其优劣。鉴于实践哲学概念上的模糊,这样做几乎无可避免。如果在相互比照中顺便带出了各自哲学的某些或可进一步完善之处,那则是纯属意外的收获了。

猜你喜欢
本性高清马克思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教你玩转AV设备(一):4K高清播放机使用指南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数码单反拍摄高清视频时同期声的收录探索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