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列宁社会辩证法的思考

2020-11-24 23:35康德拉绍夫
求是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总体性辩证法列宁

[俄]康德拉绍夫

郭丽双/译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所有组成部分的真正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认为,最有特殊意义的是,他深入研究了唯物辩证法,并将其贯穿到所有领域:从辩证逻辑和客观物质世界辩证法的方法论,到革命过程的辩证法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

辩证法至少可以从三种科学意义上理解,即:(1)自然界非生物体和生物体的特性,社会、文化、心理和思维的特性都通过矛盾和矛盾自身的扬弃而发展(继恩格斯之后列宁这样理解“客观辩证法”);(2)关于存在的性质及在某一些存在领域表现出该性质特征的学说,以及范畴和规律体系——正是借助于这些学说和体系,世界的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来理解和反映世界(“主观辩证法”);(3)研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只分析列宁社会过程和现象辩证法的一些原则,完全忽略其关于物质和意识本体论辩证法、著名的辩证法规律、自然辩证法和1909年在其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的相近主题。

一、列宁社会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作为进一步发展辩证法和列宁辩证方法的基点,我们将以他著名的两个原理为例进行研究。这就是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精神、社会科学的阶级性质(党性原则)。

1.辩证法的核心

列宁写道:“简而言之,可以把辩证法定义为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解释和发展。”①Ленин В.И.,Философские тетради//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Изд.5.-М.:Политиздат.Т.29,1973,С.3-620.虽然在这里,“核心”指的是辩证法作为一种学说,但显然列宁的“学说”总是与适当的方法和实践密不可分。关于这一点列宁指出,它是辩证科学研究方法的内部核心——发现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矛盾(本体论上),总结在社会现象(物质或理想、存在或意识)中实际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及其合成。

在列宁的社会进程研究中,这一“核心”从根本上意味着要求进一步阐释说明:首先,挖掘经济结构发展中的具体矛盾;其次,揭示在阶级斗争、捍卫阶级利益方面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矛盾,和以主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形态。

但这提出了完全合理的问题:为什么要在社会现象(过程、状态、机制、结构、关系、意识形态、规范、制度)中发现这些矛盾、对立面及其统一、综合?这一原则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显然,这一切都不应该是为了“无所事事”(“玩玩而已”),也不是为了以耍小聪明的方式说“看看这个世界有多矛盾”,或者仅仅是陈述事实——“纽约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城市”。

2.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列宁在一封写给伊内萨·阿尔芒的信中提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回答了这个“务实”的问题。列宁在信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要求研究每一种状况都必须坚持:(α)历史的立场;(β)与外物的联系;(γ)根据特定的历史经验。”②Письмо И.Ф.,Арманд 30 ноября 1916 г.//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Изд.5.-М.:Политиздат.Т.49,1970,С.329.综合起来,这两项基本原理事实上说明:第一,揭露矛盾必须揭示其内部动态、过程、社会存在和意识,即发现它们的历史性;第二,确定在现今逐渐成熟的未来趋势和萌芽。

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对《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篇评论中,俄罗斯经济学家Н.季别尔写道(马克思完全同意):“对他(马克思)来说,最重要的是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从一种关系到另一种关系转变的规律……《资本论》的科学价值就在于阐明支配社会有机体产生、存在、发展、死亡、被另一个更高的有机体取代的那些规律。这就是马克思的书的价值。”这一点也引起了卢卡奇的注意,他分析列宁的革命现实政策,认为列宁的“辩证法就是历史理论”。

3.社会科学的阶级性质(党性原则)

通过综合前两种基本原理(关于对立面和社会历史的原理),我们又得出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党性原则,广义上理解为研究社会现象的学者的社会凝聚力、参与度、引导力等。

在这个“主观”点上,社会科学的特点与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列宁曾明确指出:“如果说几何公理影响了人们的利益,他们当然会反驳。”③Ленин В.И.,Марксизм и ревизионизм//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М.:Политиздат,Т.17,1968,С.17.社会研究,特别是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个人的研究,必须评价个人和社会导向,因为它总是这样或那样,社会科学家作为一个特定的个体属于某一个阶级,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所属的那个特定社会群体和阶级的利益。

列宁的这一原则坚持了彻底的特定历史分析的立场,不仅与陈述明显事实的社会研究(甚至是所谓的“客观”社会学或经济统计)紧密相关,而且分析特定的阶级利益和相关的阶级斗争,尤其是在俄罗斯。因此,在一个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里,任何‘公正’的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存在。无论如何,所有号称公共的、自由的科学实质上都在保护压迫人民的奴隶制,只有马克思主义对这种奴役制宣战。期待在奴隶社会中公正的科学,就像期待制造商在通过减少资本收益来提高工人的工资时无动于衷一样天真。①Ленин В.И.,Три источника и три составных части марксизма//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М.:Политиздат.Т.23,1973,С.40.

二、列宁社会过程辩证法的要素

在列宁辩证方法的结构中,可以突出下列必要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而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具有宪法意义的)“因素”,没有这些因素辩证法(作为方法)是不能存在的,但可以单独存在于辩证之外,但这些因素可以在辩证法之外以独立的方式或其他研究方法的形式单独存在。

1.历史性原则

如果马克思和列宁都认为物质辩证法本身就是“历史科学”,②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Немец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инения.2-е изд.-М.:Политиздат,Т.3,1955,С.16.那么我们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历史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任何现象都应被视为一种发展着的某种东西:

(1)有自己的过去并源于过去的内外部矛盾的综合作用推动其发展的事物;

(2)现存的、合乎事实的(本真的)事物;

(3)以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超越了自我的边界,并继续创造一种未来可能性的事物。

列宁注意到了这一点:必须“从历史中产生的已知现象、从这一现象自我发展的主要阶段出发来看待每一个问题,并从这个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现在是什么”。③Ленин В.И.,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Лекция в Свердлов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11 июля 1919 г.//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Изд.5.-М.:Политиздат,Т.39,1970,С.67.

由于我们的目标是挖掘列宁社会辩证法的基本要素,因此,根据上述思想,可以形成以下社会历史性的(与自然历史不同)定义:

——社会历史性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连贯的、非永恒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每一代新人都会遇到某种原初的社会、自然物质世界,而这个世界是由前几代人创造的。

——每一代人通过他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探索,将自身嵌入社会的物质和思想结构中。

——然后,在内部和外部矛盾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变革活动(实践)改变了现存世界(现在)。

——创造一种新的存在模式,它包含了之前存在状态(过去)的“痕迹”,却创造出一种以前不曾存在的关系、结构、物体、属性、活动形式、思想、需求、趋势(未来)。

——并将这个新的世界传递给下一代,对于新一代来说,这个已经被改造后的宇宙将再次成为自然历史的首要提前。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辩证法(与黑格尔的相区别)不是着眼于抽象的事物,而是着眼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因此“辩证法的基本原则”④Ильенков Э.В.,Диалектика абстрактного и конкретного в«Капитале»Маркса.-М.:Лелaнл,2015,C.201.是特定历史性原则,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精心研究和应用于实践的。根据这一原则,研究社会现象不应从“普遍”的规则视角展开,社会现象也不应被视为规则“本身”,而应被视为具体的、经验的此在和当下。只有这样,才能将特定的东西抽象化,提升到抽象的层面,例如,提升到社会结构的范畴。并且,这是一项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它总是以方向相反的方法与对立面实现辩证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真正的辩证法中,不能割断具体与抽象二者的相互联系,否则辩证法将无法思考和应用。

具体的历史主义方法是隐藏在研究其对象(社会现象)的功能和发展之后的研究者思想运动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捕捉到这种现象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在马克思,特别是列宁的著作(适用于俄罗斯的具体条件)中,具体历史主义原则意味着研究的一种运动。它通过思考历史性结构中具体的(国家尤其是某一特定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情况来分析(个别的)社会日常性,进而将它纳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的)关联中。

为了说明辩证法这一具体-历史主义的个别、独立而又普遍的应用,我们下面将举一个例子。假设我喝的是“迪尔玛(Dilmah)”这种茶。这是一个现象,一个特殊的存在领域,一个存在的表象,与其相对,内在方面有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让这种日常的特殊现象成为可能:我喝茶背后“隐藏”着国际贸易,通过国际贸易,锡兰或印度生产的茶,从英格兰出口到俄罗斯,进入我常去的那家商店。国际贸易本身也被证明是商品生产的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这种商品生产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些历史上形成的生活条件和实践,日常喝茶的这种特殊现象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只有当我揭示和确定这种特殊现象本身的历史意义——与现象相对的内在方面是多种形式的人类活动(本质),我喝茶(现象)的历史意义才变得明显。与此同时,历史的参考链可以被挖掘到无限:喝茶这个过程自身的历史性,茶作为植物本身的历史性;市场的历史性,通过市场上的贸易茶来到我的面前;钱的历史性,我花钱买了茶;存在由瓷器制成的茶具的历史性,茶杯、勺子、茶壶、糖、煤气炉,甚至我公寓里用来洗杯子和勺子的自来水,它们都具有历史性。

但我个人喝茶这一表象也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本体论”)阶段,这是研究具体特定现象时不能忽视的。即,我的母亲和祖母曾经为我泡茶,然后我学会了自己泡茶(这也是我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学习阶段的历史),在我结婚后,我的妻子开始为我泡茶,然后将是我孩子和孙子为我泡茶。

因此,在这里辩证法阐明了本质和现象,也抓住了现象的历史意义和它沉浸于其中的特定总体性背景。只有重建特定、特殊(我喝茶、俄罗斯现实的背景)和普世(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普世)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够成功地理解这个特定现象,即“理解特定事物的特定逻辑”。①Маркс К.,К критике гегелев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права.Введение//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инения.-М.:Политиздат,1955.Т.1,С.325.

2.总体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将特定社会现象视为内在的相互联系。一方面,与所有其他社会进程、制度等相关联;另一方面,与自然相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社会现象都可以被解释为结构-功能的、本质的、起源的(由其他现象产生并产生其他现象)相互关联整体(总体性)的一个元素。因此,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必须作为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这里得出相互关联的原则:相互联系的总体性原则(相互作用),即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被视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由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系统、与其他现象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产生其他现象及现象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原因。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总体性(完整性)原则,所有社会现象都是社会有机整体、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功能的一个部分。完整性、总体性可以理解为:一方面,系统所有要素(对象、过程、个性、状态)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性、内部聚合性,每个部分都保留着自己的特性,从整体中获得一些新的附加性质,这些性质不等于所有要素性质的总和;另一方面,系统所有元素的外部包容性、完满性、因果-目的互联性及人类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提出了他的方法论观点,即总体性范畴对于认识的根本性意义。马克思写道,他创立了“全新的科学(历史科学)”,并将“总体性观点”作为其基础。①Лукач Д.,История и класс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марксистской диалектике,-М.:«Логос-Альтера»,2003,C.128.“总体性的观点……不仅决定了认识的对象,也决定了认识的主体。资产阶级科学总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单纯的还是复杂的。从个人的角度看,无法看到整体性,最好的情况是能看到某一个领域的某个方面:零散的‘事实’或某部分抽象法律。只有当把对象本身看成一个总体时,为了进行思考主体被迫把自身想象成一个总体时,才可以思考对象的总体性,他就不得不将其视为一个总体。”②Лукач Д.,История и класс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марксистской диалектике,-М.:«Логос-Альтера»,2003,C.128.“因此,具体地说,研究社会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与社会融合。因为只有当人们对自己的存在有特定的意识时,他们才会在自己全部的本质定义中表现出来。”③Лукач Д.,История и класс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марксистской диалектике,-М.:«Логос-Альтера»,2003,C.128.

马尔库塞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整体原则与特定历史主义联系起来,他写道:“辩证方法本身就是历史的。”④Маркузе Г.,Разум и революция,-СПб:Владимир Даль,2000,C.400.问题是,任何现象、事实、事物总是被包含、“嵌入”到更大的结构和系统中,总是某些特定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恰好是更广泛的特定历史背景的一部分。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任何事实都可以进行辩证分析……然而,任何这样的分析都会导致对社会历史过程的结构进行审视,这一过程对正在分析的事实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辩证法将这个事实视为某种历史总体性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不能与历史总体性相分离”。⑤Маркузе Г.,Разум и революция,C.400.

列宁在1921 年1 月一篇《再论工会》的文章中曾批判性地发展了布哈林关于“单面性的危害”的观点。布哈林以杯子为例说明了这一点,杯子既是玻璃圆筒又是饮水工具。列宁写道:“毫无疑问,玻璃杯既是玻璃圆筒又是饮水工具。但是玻璃不仅具有这两个特性、品质,而且还具有无数的其他特性、品质、侧面,还可以与其他事物产生关系。杯子是一个有重量的物体,能作为投掷的工具,杯子可以作为镇纸,也可以作为盛放被抓住的蝴蝶的工具,杯子还有作为艺术雕刻或绘画临摹作品的价值。无论它是否用于饮水,是否由玻璃制成的,形状是规则圆柱形的还是非规则圆柱形的,都不会影响杯子的这些用途和价值。

如果现在我需要用杯子作为饮水的工具,我完全不需要知道它的形状是否是规则圆柱形的和它是否真的用玻璃做的,但重要的是,需要知道它的底部和侧面没有裂纹,以免使用此杯子时漏水或者割伤嘴唇等。如果我需要的杯子不是用于饮水,而是把它作为测量用途的玻璃圆柱,那么底部有裂纹甚至没有底部的杯子也是适合我使用的。

辩证逻辑要求我们继续前进。要真正了解一个事物,你必须抓住和研究它的所有方面、所有的联系和“间接表现”。我们永远不会彻底实现这一目标,但全面性的要求将防止我们犯错误和麻木。辩证法的第一和第二原理的辩证逻辑要求把事物放到它的发展、“自我运动”(黑格尔语)和变化中进行研究。辩证法的第三原理的辩证逻辑要求,所有人类的实践都必须在一定对象的总体性中,作为真理的标准,实践的检验者总是与人类需要的某种东西相联系。辩证法的第四原理的辩证逻辑要求:“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⑥Ленин В.И.,Ещё раз о профсоюзах//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5-е изд,-М.:Политиздат,Т.42,1970,С.289-290.

马尔库塞评论列宁的这一推理时说:“列宁引用的一杯水的例子所强调的是所有人类的实践都必须纳入对象的‘定义’中,因此,一杯水的独立客观性正在消失。任何事实,只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进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影响,就必须加以辩证分析。”①Маркузе Г.,Разум и революция,2000,C.400.

3.反映/表达原则

这个原则源于总体性内部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本身。将社会现象视为开放的系统,即某种反应方式与被反应的现象间的相互作用,(通过适当地改变某一性质或状态)以具有代表性和再生性的特征影响现象的形态或内部结构。

除此之外,在马克思主义(包括列宁主义)社会辩证法中,这一原则具有特殊的、具体的含义:意识反映和代表了存在。“意识反映存在”的本体论原则意味着,归根到底,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思考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环境、我们做什么、使用什么东西等,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的主题,不管怎样,总是我们自己的存在。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意识(das Bewustsein)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它只能是作为一种被意识到的存在(das bewuste Sein),而人类的存在就是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②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Немец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инения.2-е изд,С.25.

这是社会存在辩证法反映原则的本体论方面。这一原则的方法论方面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规则”。

(1)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时,应始终阐明意识的内容高于一般机制,它被生活条件所决定。

(2)在应用这一规则时,必须遵循唯物主义的路线:“思维被存在所决定。这意味着,一方面真实的人际关系存在于物质现实中,另一方面也存在关于它们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最初的意识,但它被社会的真实结构和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所有物质条件所决定。应该善于研究它们存在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要把它们与人们对它们的看法混为一谈。”③Адоратский В.В.,Марксистская диалектика 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Ленина//Адоратский В.В.,Избранны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М.:Политиздат,1961,С.444.因此,必须在方法上明确区分现实生活过程中的两个本体论样态:真实的关系和人们对这一真实关系的思考。④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Немец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инения,2-е изд,-М.:Политиздат,Т.3,1955,С.25,36.

(3)最后,在反映机制框架内需要考虑辩证法的本质和现象,即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则,即将一对象视为现象和本质: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背后都存在本质,它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历史实践,具体的人类活动,这些活动的结果形成特定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际的”。⑤Маркс К.,Тезисы о Фейербахе//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инения,2-е изд,-М.:Политиздат,Т.3,1955,С.3.

4.超意识机制

既然我们谈论辩证法,那么社会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反映和表达社会存在这个过程本身,必须被看作社会意识现象的对立面斗争过程也影响着社会存在的内容和结构。必须始终遵循“辩证法的核心”,以列宁所说的自身统一的方法来看待这两个过程。不幸的是,许多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持教条主义和片面性(即形而上学)理解的庸俗主义者,他们的观点只是根据反映原则,只是根据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概念,而这一概念是类似于摄影的被动反应机制,因而他们的理解是严重错误的。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列宁的《哲学笔记》,特别是他的历史和社会学作品,就会发现,恰恰相反,他考虑到了(消极被动)反应的独特作用,将对立面斗争的过程放到辩证法的第一位,将辩证法理解为积极地创造世界的意识。列宁明确写道:“人类的意识不仅反映了客观世界,而且创造了世界。”①Ленин В.И.,Философские тетради//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Изд.5,-М.:Политиздат,Т.29,1973.С.194.人类的意识总是一种反身性-意向性的、反映性-先见性的、消极被动和积极主动的心理行为,其积极性内在因素的含义不是意识对存在抽象的“反作用”。

只要看看日常生活就知道了:是的,当然,我们意识的本质是确定的,它被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某种关系、事物、和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等“填满”。但另一方面,我们理解(“反映”)这种存在,思考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说,我们认为这种存在是不令人满意的,并根据我们的想法(理想)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改变我们与同事的关系、开始养猫、打算结婚、学习修理机器等)。

事实上,这也是阿纳黑尔(П.К.Анохинp)所说的超前、预先的意识(与落后的、“残留的”意识相区别),想象力、幻想,以及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东西都被称为预测。如今,人们常常嘲笑恩格斯引入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但正是在这个概念中列宁有关社会、政治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才得到了直接体现。因为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意味着未来愿景,它是预测,而不是“预言”;它不是我们对未来社会机制最美好的幻想和希望,而是通过科学分析包含真正矛盾的趋势、揭示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而形成的。

三、列宁社会辩证法的定义

因此,列宁的观点只有具体的也即历史的社会世界(总体性),只有通过探索这个世界的矛盾和动态的细节才能理解。因此,客观的社会辩证法是社会本身的一种内在动态进程,而社会的发展源自于一种非逻辑的、历史的内在矛盾。

唯物主义的社会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一种研究物质(存在)和精神(意识)现象的方法:

——经验地研究揭示了实存(本体论意义上的)内部和外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综合会导致这个客体在定量(进化)和性质关系(革命)这两个维度上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分析这些矛盾和对立面(主要是阶级性)的斗争,解释了社会现象本身的历史动态进程,即它们的产生、存在、功能运行和消亡(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这种方法允许我们从存在到消亡这种“内在”的转变中看到内在萌芽、关键时刻和发展趋势,这些因素都是从内部摧毁当前状态而出现的新生事物。(例如,14—15世纪欧洲封建主义“躯体”中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或者是全球资本主义结构中的非资本主义、非商品关系的现代形式,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

——所有这些都允许对最接近的现实和最遥远的未来进行分析,做出现实的科学预测(而不是“预知”和“洞见”)。

——最后,通过这种科学分析和科学合理的预测,可以实施适当的社会实践:破坏性的(相对于资本主义)和创造性的。

这就是赖特(Э.О.Райт)在马克思主义(被理解为解放的科学)中所说的社会批判性的解放功能。这门科学的目标是:

(1)实现(elaborating)对现有世界的系统性诊断和批判;

(2)预测(envisioning)有发展前景的替代方案;

(3)深入探索理论的转换。

这些问题中的第一个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想离开我们生活的世界;第二个告诉我们:要去哪里;第三个告诉我们:如何从这里到那里。①Wright E.O., Class,State and Ideology: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in the Marxist Tradition,Wisconsi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08,p.2.

结论

概言之,我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列宁对辩证法的理解基于一种完整而具体的历史观点,正是这种“重奏曲”赋予了列宁未过时的现实性。在列宁的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到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总体性,即现象的普遍联系、实质和现象的辩证法、将特定物体/过程纳入整体的包容性以及整体自身的历史性。

任何科学家、组织者、厂长、工头、队长、班主任、校长、政治家、幼儿园教师等,都应该向列宁学习这种有机的、可塑性的研究方法,将任何现象都纳入整体结构中来观察。我们看到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列宁对一杯水的分析。这种分析现在经常被嘲笑,却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内在深意。在列宁版本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创造科学方法和概念,而且可以在各个发展水平上指导实践。

然而,列宁的社会实践辩证法的要点,不仅是“总体性的观点”,不仅是对情况的具体历史分析,而且是让一个积极的革命主体重返社会历史实践中去。事实上,与第二国际的活动家的看法(他们认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历史必然是一个客观的社会进程)相反,列宁在他的社会实践辩证法中恢复了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存在变化的主观层面因素(如列宁对革命主观因素的分析)。②Ленин В.И.,Крах II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а//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5-е изд,-М.:Политиздат,Т.26,С.218-219;Ленин В.И.,Детская болезнь«левизны»в коммунизме//Ленин В.И.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5-е изд,-М.:Политиздат,Т.41,С.69-70.

最重要的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的“无组织的运动”和宿命论,给予工人运动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现在人们把它称为乌托邦和乌托邦意识是完全不对的:未来人类社会的正义形象,不是抽象力量中的“自己”和“历史的必然”,而是应该被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人民就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

猜你喜欢
总体性辩证法列宁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