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八坊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训练。”“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正确地指导学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构建书声琅琅的课堂,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理解课文内容,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一个字一顿地用手指着读,容易读错字,有加字、漏字现象等。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并不可怕,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教师未能及时地纠正,就会严重阻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爱上语文、喜欢朗读,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指导。那么,如何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正确的朗读姿态包括,良好的态度:眼到——看清楚书上的字;口到——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地读,心到——边读边记忆、理解文字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的坐姿:头放正、身子坐直、肩放平,两手将书拿起,向外呈45度角倾斜。
朗读教学要避免“重视讲解而轻视朗读”。教师在课堂上应把问题设计得简洁明了,抓住要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文、品文。如,课文《荷叶圆圆》第一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学生朗读时,笔者说:“我想感受到荷叶是圆的。”他们就重读圆圆,笔者又说:“我想感受到荷叶的绿。”于是,他们既重读圆圆又重读绿绿。笔者接着说:“我感受到了圆和绿,课文中描写的哪种事物是圆的、是绿的呢?”学生们再读时,已经将课文第一段这句话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这样做,起到了“以读代讲”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特点,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如,笔者在讲授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时,就用多媒体创设了相关情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他们在观看视频课件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诗意,又了解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再读这首诗时,他们带上了感情,有的学生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反复诵读之后,他们感悟到了这首诗的深层意境,体会到了友谊的可贵。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尤其喜欢表演读和分角色读。如,在学习一年级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时,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自编动作,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朗读形式学生非常喜欢,经过几次“表演读”,他们几乎能将全文背诵下来。
小学生极为渴望他人的赞赏,听到一句表扬的话语,可能会让他们高兴半天。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想进步,都想成功。因此,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要及时予以评价,评价语言尽可能以肯定、鼓励为主,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评价学生要讲究技巧,学生读得好,可以说“我为你点赞!”“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读完课文第一段时,笔者评价道:“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了丝丝清凉。”对读得一般的学生,笔者会先指出其优点,然后用“如果......就......”这样的句式鼓励他们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对读得确实不怎么样的学生,就找出其其他方面的优点予以表扬,并告诉他,只要用心多读,就会读得更好。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养成仔细倾听他人朗读、能“听出”他人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改进意见的习惯。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可以“挑”同学朗读中的毛病,也可以对教师的朗读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师生的朗读水平会大幅提升。
朗读的正确与否,学生可能难以察觉,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比如,“儿子”“帽子”,其中的“子”在词的末尾,一般都读轻声,要读得短促。又如,“小小的船儿”该怎样读?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的”是轻声,一定要读得又短又轻。再如,读到要翻页时,要快速记住本页段落最后的几个字,否则就会断句。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朗读方法,他们在朗读时就会游刃有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